畫家旅遊的目的(1 / 2)

當我們了解到怎樣與古人同遊之後,讓我們再探討為什麼畫家那麼喜歡旅遊,又為何留下這麼多作品供後人暢遊其中。

明代大畫家董其昌(1555-1636)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畫家見多識廣,藝術創作的靈感自然會豐富起來。清代畫家石濤(1642-1705)以《搜盡奇峰打草稿》為畫題,已經透露畫家曾經遍遊大江南北,搜羅各處奇山異峰來做繪畫的草圖。從畫中石濤的長篇畫論可知,當時他五十歲,正在北京遊覽,看見長城一帶的景物有感而作,這幅畫可謂概括了畫家一生遊曆看過的名山大川之精華。《搜盡奇峰打草稿》全圖氣勢磅礴,表現出大自然無窮盡的威力。畫中有險峻巨峰、煙雲縹緲、古橋山舍、萬裏長城,經過一番峰回路轉,最後以無邊無際的江海結束畫麵,讓觀賞者在經曆緊湊而驚心動魄的部分後,到達恬靜水邊,回味這趟收獲豐富的旅程。此外,畫家以堅實沉重的線條勾勒山石的輪廓,用濃淡不同的墨來描寫山石的紋理,並且把起伏層疊的山勢加以誇張,讓人感受到攀登這座山應該十分刺激。

我們這些現代的觀賞者或許會問:“清初的北京真的是這樣嗎?”筆者當然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不過相信大家郊遊時,麵對大自然壯麗的風光,也曾經不禁讚歎說:“如畫般美啊!”這句話是否表示大家承認繪畫比真實自然更美呢?當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表達出風景美得像經過特地鋪設安排一樣,這句話也聯係到藝術價值的問題:山水畫是經過畫家的細心剪裁、加工、安排布局構圖而追求完美的境界。正如石濤在表現大自然之美的同時,也用“筆墨”來表現“線條之美”。中國繪畫早就講究“筆墨”線條,董其昌說過:“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大自然的多變和奧妙是人為創作遠不能及的,但從“筆墨線條之美”這個角度看,藝術品的境界是高於真實自然的境界。因此,畫家必須“行萬裏路”觀察自然,去尋找創作材料。但藝術成就的高下,還要看畫家在筆墨運用所下的工夫,並且能夠把對大自然的體會流露在作品之中。

要是沒有機會出外旅遊,看看電視的旅遊節目也可讓人憧憬一番。中國山水畫中有所謂“臥遊”的觀念。唐代張彥遠記述南朝山水畫家宗炳(375-443)六十九歲時,因旅遊時生病敗興而返,宗炳慨歎:“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遊。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又說:“凡所遊曆,皆圖於壁,坐臥向之。”宗炳自知年老多病,不能如年輕時一樣四處遊曆。幸好從前有機會出門時,他都會把見聞繪製成畫,現在可以把這些作品掛在牆上再三欣賞,就算老病臥床,都可以遊覽於畫中山水裏。因此,世人就以“臥遊”形容在家中欣賞山水畫,把自己投入畫中去遊山玩水。宋代的郭熙(11世紀)更認為如果士大夫忙於朝政,沒有辦法出外遊玩,也可以借畫中山水“臥遊”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