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我深情——元朝花鳥畫(1 / 1)

元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讀書人自小受儒家思想熏陶,朝中士大夫為了表示對宋室忠貞,紛紛隱居起來。這些隱士不免自恨生不逢時,唯有借詩文書畫抒發亡國傷痛和抑鬱悲憤。同病相憐的讀書人又自組雅集,以文藝活動為媒介互相來往,在江南形成小集團。在這種客觀環境和主觀意識交織下,文人寫意花鳥畫在元朝有著長足發展。

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由於文人的抒情需要,梅蘭菊竹、歲寒三友等象征高尚品格的素材尤其受到畫家偏愛;文人繪畫又須有書卷氣,於是用筆講求以書法線條為主,並以墨代色,著色亦以素淡為尚,而題畫詩也在文人手上有更大發展,使托物言誌的文人花鳥畫在抒情的領域上得以擴大。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的鄭思肖(1214-約1318)《墨蘭圖》,是反映其創作思想和繪畫造詣的代表作,也是繪畫史上以蘭為題材而影響甚大的作品。蘭花生於深穀,不畏風雨,清雅幽香,質樸無華,被文人喻為具孤傲、超凡脫俗的高尚品格。《墨蘭圖》構圖雖然十分簡單,並且純用水墨,毫不著色,但不論蘭花或蘭葉都畫得相當飽滿;用筆剛勁流暢,達到書法的要求,也表現出蘭葉挺拔的狀態。鄭思肖所畫的蘭花都是露根而沒有畫泥土的,他曾說過那是由於家國的土地已被外族侵占了,蘭花是絕對不願意長在這種土地上的!可見鄭思肖是以蘭花自比,他雖然無奈地活在蒙古人統治的土地上,但卻引以為恥。“思肖”是他隱居後才取的名字,有“思念趙宋”的含意,他的原名已無可考究。鄭思肖又說過自己坐臥必向南,因此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南宋。因此,他的作品是立意通過不著土的墨蘭來表達自己的故國情懷,抒發自己身處逆境而絕不相類的品格情操。

文人酷愛梅花在百花凋零的寒冬下仍吐芬芳,而在嚴寒之際逢春梅,也教元朝的讀書人睹物思情,對未來萌生盼望,故梅花也是元代文人畫家常應用的題材。王冕(1287-1359)是畫家也是詩人,他畫的梅花充滿文學寄興。元朝禮部尚書泰不花很喜歡他的畫,想推薦他進翰林院,但被王冕拒絕了,可見他對前朝是有著深厚的感情。王冕四十歲時在浙江山間蓋了三間草屋,並栽種了幾千樹梅花,自稱梅花屋主,過著清貧的生活。王冕《墨梅圖》畫倒掛梅,枝條茂盛,交錯穿插;枝頭綴滿繁密的花朵,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燦爛盛放,有的漸衰將殘。雖然花朵茂盛並分布得幾乎密不透風,但長枝處疏,短枝處密,富有韻律感,而勾瓣點蕊簡潔灑脫,正好與鐵骨錚錚的枝條相映照。他繪這幅畫時已經六十八歲,代表他晚年畫梅藝術臻至化境的精心傑作,深為後世珍重。王冕在畫中題詩共五首,其中兩首很能表達隱士的心誌,其一為:“城市山林不可居,故人消息近何如?季來懶作江湖夢,門掩梅花自讀書。”江湖上發生什麼事,畫家也不想去管了,寧願閉門與梅花為伴,讀自己喜愛的書。另一首是:“明潔眾所忌,難與群芳時。貞貞歲寒心,唯有天地知冤。”他自喻品格高潔,難免受人猜疑,但天知道、地知道和梅花知道他的為人。兩首詩表明畫家的誌趣,也烘托了畫中梅花的象征意義,使畫品、詩品、人品融為一體。在元人統治下,他將滿腔熱情寄於筆墨,以畢生精力從事藝術創作。王冕以梅花自比,反映出中國人萬物有情並能互通的思想,有節之士在亂世中仍特立獨行,不隨波逐流,卻有梅花作為他們的知心友。

在元代畫家的筆下,花鳥畫已經成為文人借物抒情、托物言誌的途徑,這種發展無疑拓展了繪畫的欣賞層麵,豐富了花鳥畫的內涵。發展至明清時期,許多花鳥畫家更把家國觀念、道德品評、祈求幸福的理想等傳統的人文精神寄托於畫中,有些畫家甚至將花鳥內容個性化,借以表達喜怒哀樂。因此,畫家創作時重視追求境界多於形似,使得明清時期的文人寫意花鳥特別講究筆墨運用,注重意境,而他們不把繪畫稱為“畫畫”,卻叫“寫畫”,確實有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