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幹部爭去一線是取是舍基層拍板
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建工處為一線服務重在務實,向基層放權不打折扣,他們繼工資、獎金、住房等分配政策向一線傾斜等重大舉措出台後,又對要求下一線的機關幹部實行基層一票否決製。過去上級硬性向基層指派幹部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黨的十四大後,擔負著國家“八五”重點工程蘭新鐵路複線區段施工任務的二十局建工處轉變經營機製,實行從施工資金、人力、物力全方位向一線傾斜的政策,使基層充滿活力。同時,這些政策對機關幹部也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目前,160名機關幹部,半數以上的人已報名申請到一線工作。
這個處的領導針對以往硬性向基層安排幹部易挫傷一線職工積極性等弊端,要求各科室不得以任何名義硬性向基層指派幹部,而是采取個人申請,部門推薦、處領導和基層按標準考核人選,並實行基層一票否決製。即在安排下基層人選時,最終由基層拍板定奪,對不合格的人選基層可行使否決權。從而保證了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肯吃苦、受基層歡迎的人到一線切實發揮作用。對入選人員,打破現任職務界限,一律根據本人特長、能力、工作態度和實際需要重新安排工作。在最近入選的20人中,技術幹部莊遂生,以其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多年的實踐經驗被聘為基層項目部總工程師;行政辦公室主任劉先茂懂經營,善做思想政治工作,被聘為政治教導員。而長期蹲機關,對經濟工作不太熟悉的無一人入選。此舉使落選者受到強烈震動,紛紛表示要盡快適應市場需要,學習技術,熟悉管理,早當內行。
當選者下到基層後,工作熱情高、幹勁大。劉賢文原是武裝科副科長,這次被選中後負責一個後進工程隊工作,報到第二天,他就把鋪蓋搬進工地,和職工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激發了全隊職工奮發進取的積極性。一個月後,這個隊的工程進度、質量一躍成為全線排頭兵。
(載1992年12月28日《工人日報》)
評述
這篇稿子發表在《工人日報》二版頭條位置上。
先看新聞背景:舉世矚目的蘭新鐵路即將上馬,時任鐵道部部長的韓杼濱下達了蘭新複線1992年9月28日開工的命令。鐵二十局承擔了甘肅境內東段芨嶺至許三灣231公裏的建設任務,任務分配以切“蛋糕”的方式進行,局屬各單位各有一份。於是,層層召開動員大會,鼓勵精兵強將上一線,這是其一。其二,在鄧小平同誌南巡談話精神鼓舞下,領導幹部思想解放,企業改革力度加大,分配向一線傾斜。基層段隊級單位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工效掛鉤,自主分配,取消固定工資製,實行全浮動的分配方式。這樣以來,就吸引了機關人員爭著下基層的新局麵。前些年基層人員鬧著進機關,如今機關人員爭著下基層,可謂改革之年帶來的新變化。
稿子寫好寄出後,《工人日報》編輯周毅立女士就稿子存在問題專門給作者寫了一封信,大意是報社準備用這篇稿子,要求盡快補充素材,充實內容。作者收信後立即進行再采訪、再充實。之後,連夜修改,一遍又一遍,推敲再推敲,一直折騰到第二天天亮。當完稿從四樓辦公室走出來時,天已大亮,那天霧很大、很大,作者回家洗了把臉,騎上自行車去郵局,特意用“掛號信”的形式將稿子發出去了。
功夫不負人。稿子寄出後,很快在《工人日報》二版頭條位置發出來了。《中國鐵道建築報》發一版,引題改為“二十局建工處冒出新鮮事”。《人民鐵道》報發在二版上,《中國建設報》發在了二版頭條位置,《陝西工人報》和《勞動周報》發在一版上。
這篇稿子發了兩個頭條,被5家報社采用,作者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要使稿子突破一般,躍上一個新的高度,必須做到立意要新,新聞價值要大,角度要選準、選好。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礎上,盡力往深處挖掘。這樣才能寫出叫得響的稿子出來。
第二,稿子是改出來的,尤其是寫一篇有深度的重大稿件。對標題製作要舍得下工夫,要做到新鮮、生動,引人注目。“題好文一半”,這話一點也不假,一個好標題,就能把一篇文章撐起來。導語也是如此,導語要充分體現主題思想,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把內容最精彩的部分呈獻在讀者麵前,以引起讀者的興趣。正文是一篇文章的主體,要厚實、豐滿。對采訪來的素材要精心取舍,好好掂量,合理選用,使之恰到好處。成稿後不可急於出手,冷一冷,再改一改,直到自己完全滿意了再發出去。
第三,感謝報社編輯。是他們無私地默默奉獻,甘為“人梯”,甘做“嫁衣”,才使得文章能見諸報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