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工競技冷場說起(1 / 1)

首屆中國青年奧林匹克技能競賽廣東選拔賽,應者寥寥。全省500多萬青工中,除車工、鉗工兩工種的競賽有21人報名參加外,其餘的木模工、西餐烹飪、餐廳服務報名的僅有4人,而曾多次在全國性技能比賽獲前三名的砌磚工、泥瓦工和家具製作這三個工種,則因千呼不應,被迫取消。(見《中國青年報》1993年7月22日)。

近年來,青工競技冷場,原因頗多。有上層的問題,有下層的問題,還有政策,製度方麵的問題。但青工學技術熱情減弱的事實,是不容忽視的。就我們鐵路係統而言,情況也不那麼樂觀。

從我們這支隊伍的性質看,流動施工,四海為家,尤其近年來承建短、平、快項目多,突擊性強,很少顧及對青工係統培訓。一線專業技術人才貧乏,一些單位甚至出現了技術上青黃不接的現象。從企業內部管理上看,一些企業為追求產值利潤,大量雇用外包工,而對自己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缺乏重視。從分配製度上看,企業經營機製轉換,普遍實行經營承包責任製,段、隊、工班為基礎承包單位,一線施工實際上並沒擺脫“大鍋飯”的局麵,工資獎金分配沒有真正向技能人才傾斜,加之任務繁重,工程吃緊,許多企業忽視了技能人才培訓。如此種種,都將嚴重挫傷職工學技術的積極性。前不久,某工程局開辦幾個專業培訓班,名額逐級壓下來了,可報到參訓的人數不多。

振興企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是關鍵。我們這支兵改工的隊伍,成員比較年輕,青工比例占職工總數70%以上,他們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振興和發展。因此,各級企業管理者應把培養各種人才作為投身經濟建設的重要措施,通過開展各種科技實踐活動,充分挖掘青年中豐富的智力資源,努力為青年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為他們施展才華牽線搭橋,提供舞台。

目前,國內各行業都在做“入關”準備,對我們建築業來說,“入關”後外國承包商進入中國,不僅承包外資項目,還將承包國內投資項目,工程承包管理也要與國際化接軌,國際上工程承包的通行做法也將廣泛引入應用。這些,無疑形成對我們建築市場的強烈衝擊,是機遇,也是挑戰。企業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說到底是靠人才,靠實力。由此看來,企業重視對青工技術培訓,舍得在這方麵加大“投入”,全麵提高職工隊伍技術素質,喚起青工學技術的熱情,已刻不容緩!

(載1993年9月4日《中國鐵道建築報》)

評述

《中國鐵道建築報》編輯韓傳榮同誌約作者給三版“青年之友”欄目寫篇言論。正當作者為選題發愁之時,看到了《中國青年報》發表的《青工競技冷場,揪心》(載1993年7月22日頭版頭條)的文章。這個“消息”來得正好,使之找到了評論的新聞由頭。於是,作者結合單位實際,就存在的青工學技術熱情減弱的事實,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從企業振興、發展靠什麼,“入關”對建築企業意味著什麼,企業如何抓住機遇,如何加快發展等問題入手,闡明了企業重視人才、培訓人才,喚起青工學技術熱情的重要性和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