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新行(1 / 2)

歲月匆匆。

素有國家二號重點鐵路工程之稱的蘭新複線,屈指算來開工一年多了。這條全長1662公裏,投資近40億元,按常規需要8年建成,鐵道部下達死命令2年建成的工程,其進展情況如何呢?1993年12月初,我隨同鐵二十局建工處黨委書記李從夫,踏上西去的143次列車。當我們抵達山丹車站走下車來,西北高原刺骨的寒風把我們吹了個透心涼。

鐵二十局建工處蘭新複線項目部幾位領導前來接站。當我們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來到項目部走進居室時,不禁一股暖流撲麵而來。室內爐火正旺,熱熱乎乎,大有一種到“家”了的感覺。

這天正好是星期天,可“老鐵”們鑽山溝架橋梁,從不休禮拜。天一亮大家就起來了,彼此互通情報,交流信息。

次日,在項目經理賈吉利引導下,李從夫及早已到達的財務科長王秀香,我們一行4人驅車前往查看工地。

這個處承建蘭新複線東段芨嶺至東明段施工任務,全長65公裏。去年9月初接受任務後,迅速組織隊伍上場,邊安家邊勘測,當月17日破土動工,這比全線開工日期向前提前了2天。

“時間就是生命”。由8年改為2年,意味著什麼?蘭新複線建設刻不容緩,在這裏,一分一秒都十分珍貴!

上場1000餘名築路大軍,肩負著光榮的曆史使命,在茫茫的戈壁灘上,展開了一場血與火、生與死的較量!

當日曆翻至1993年12月20日之際,曆史記錄的文字,令人吃驚,令人震撼:

——65公裏線路,100萬方路基土方量,3個月就拿下來了。獲蘭新複線東段成型路基檢查評比第一名,被評為全線唯一的“樣板段工程”。

——管區內所屬105座結構物工程,今年7月已全部竣工。這比原計劃提前了2個月,為全線鋪軌貫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月30日,管內尖山車站鋪下全線第1組鋼軌,提前半年拉開了全線正式鋪軌的序幕。

——12月20日,全線65公裏率先拉通,獨峰頂至紅石泉、小青陽至尖山2個區間達到交付運營程度。

他們的建設速度,使“老鐵路”和專家們大為震驚,在當地老百姓那裏,被當作“神話”廣為傳誦。

英雄的築路大軍,用心血譜寫著時代的新篇章,創下了共和國鐵路建設史上的新奇跡!

“這座2孔7米箱形橋,是蘭新複線建設指揮部樹立的‘樣板工程橋’。”

“走,下去看看”。

李從夫邊說邊讓司機李新合停車,並第一個下車,大步流星地向中橋走去。

李從夫這些年把心血和汗水全灑在工地上。領導班子有矛盾,他去調解;工程上不去,他去督戰;施工任務緊,他甩開膀子與工人賽著幹。如今,他這是第三次踏上這片黃土地了。隻見他頭戴一頂“施工帽”,著一件褪了色的軍大衣,迎著零下10多度的嚴寒和嗖嗖的西北風,邁著軍人般穩健的步伐,正徑直走向大橋。看得出,這位鐵二十局建工處的“首腦”人物,對這裏的一切,是那樣的充滿自信、滿意與希望。

我們離開樣板橋,來到複線路基樣板段。舉目東望,這條用黃土夯築的長城,沿龍首山南麓逶迤起伏,與蘭新鐵路並行的複線路基,棱角分明,點麵線體標準規範,猶如用幾何圖形獨具匠心雕琢的精美工藝品。那一排排軌枕,平靜地橫臥在寬闊的路基上,給千裏河西走廊增添了新的姿彩。

鐵二十局建工處的領導和職工,為此付出了多麼沉重的代價!

項目經理賈吉利,人稱“拚命三郎”。這位個頭不高的山東“大漢”,幹工程從不服輸。自1989年以來,他負責的青島石老人開發區湛流路工程,旗開得勝,當年工程當年完,63人苦戰1年,給處裏上繳利潤上百萬元。濟青高速公路路基土方施工,以速度快質量好著稱,被山東省副省長張瑞鳳稱為“打出了鐵軍的威風”。在蘭新複線施工中,他榮升為副處長,帶領職工日夜鏖戰,揚威蘭新線,一路上打著“帥”字旗。

副項目經理田浩運、劉賢文,黨委書記劉先茂,都是組建蘭新項目部時從機關精選的強將。上場後,他們分工負責,各抓一段。每天天不亮起床,星星不出齊不回來,大幹時就住在工地,常常幾天幾夜不合眼。9月,獨峰頂至紅石泉區間改線施工,劉先茂與技術科長陳遠文一直“泡”在工地上,過度的疲勞使他昏了過去,並住進醫院,他醒來後拔掉輸液的針管,叫來一輛車又去了工地。10月3日,當同時合龍4個龍口一次性成功時,他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處長郭文山、黨委書記李從夫,頻頻來蘭新解疑釋難,處總工程師王端雲在這裏一蹲就是半年。蘭新複線建設工地上,留下了他們深深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