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大抉擇(1 / 2)

——鐵道部二十局改革發展紀實

人們隻知道,十年前,中國“百萬大裁軍”中首當其衝的是17萬鐵道兵,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一聲令下,一夜之間,鐵道兵由軍人變成職工。然而,有誰知道,在他們摘下領章、帽徽,脫下軍裝,告別軍旗之後,經曆了怎樣的生死抉擇,又鑄造了怎樣的輝煌業績,並且給人以怎樣的啟示呢?

從記者采訪鐵道部第二十局——昔日的鐵道兵第十師的征程中或可能找到答案。

殘酷篇

1984年1月1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而又曾經使人迷茫的日子。這一天,17萬鐵道兵眼含熱淚,肅立於獵獵軍旗下,同時摘下了鮮紅的領章、帽徽……

鐵道兵第十師易名為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挺進古城鹹陽安營紮寨。此時,適逢國家大幅度縮減基建投資規模,而全國基建項目又普遍實行工程招標,昨天還吃“軍餉”的隊伍,今天要靠自己到市場上找飯吃了。

當過鐵道部長,並且一直關心這支隊伍成長的萬裏委員長,在接見原鐵道兵領導時告誡說:“脫下軍裝,走向市場,能活則活,活不成就是死。”昔日橫刀立馬、馳騁沙場的鐵二十局的將士們深知委員長這句話的分量。

事實也的確嚴峻。鐵二十局下轄5個工程處,10個直屬處級單位,1.3萬餘人,脫下軍裝之後大半停工,每人每月隻發幾十元生活費,即使個別有零碎活的單位,也是幹幹停停。一個工程處的年產值也隻有1000萬元左右,個別才幾百萬元。全局負債累累,幹部一籌莫展,工人更是急不擇路。為了填肚子,為了生存,有的工人隻好跑到農民包工隊去當小工,苦頭吃盡,收入極少。

工資發不出,肚子填不飽,何談養家糊口?

職工家庭“烽煙”四起,沒收到兒子彙款的老人罵兒子不孝,妻子疑心丈夫有外遇,鬧離婚的、找上門來“問罪”的絡繹不絕,討債的、要求調出的摩肩接踵。隊伍到了崩潰的邊緣。

誘惑篇

市場不相信眼淚,市場不同情弱者。

鐵二十局部署著一招自己救自己的棋。全局連續召開中層以上幹部會議,“爆炒”著一個主題:生存與發展。局長邢福海分析市場變化,暢談發展戰略;局黨委書記簡盛雨要求全局上下高唱《國際歌》,要用心靈和思想去唱,唱出力量,唱出與命運攸關的真諦!

一個“四麵出擊,找米下鍋”的決策迅速付諸行動。一方麵在上海、青島、廣州、西安、南通、蘭州等全國重要城市建立了辦事處和20多個信息網點,跟蹤信息,承攬工程;一方麵發動全局幹部工人走出去,請進來,利用各種通信工具投石問路,搜羅信息。局、處、段三級領導每人帶一個信息小組,多方出擊,主動向地方政府和建設單位介紹情況,參加投標。經過努力,他們很快拿下了一批價值十幾個億的著名工程,初步顯示出強勁的競爭實力。“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組;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當年葉劍英元帥的親筆題詞,仍然是這支兵改工隊伍的真實寫照。

然而,鐵二十局領導並沒有陶醉。他們及時製定了“立足路內,麵向全國,多種經營,加快發展”的戰略;確立了“點生點,片生片,就地打滾,擴大市場”的麻雀戰術,要求全局重質量求信譽,打陣地戰、持久戰,決不“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他們也沒有被兩條鐵軌所局限,而是走出鐵軌,走向市場,不斷向“高精尖”技術攀登。如今已形成了大橋施工、高速路麵製作、軟土路基填築、小橋涵拚裝、新澳法隧道施工和高層建築等特色專業,還在澳門承擔了施工工程。

鐵二十局重視企業形象是出了名的。局長邢福海反複強調企業人格化管理。他主張管理主要包括三大塊:即領導班子人格化,選好黨政一把手;生產經營人格化,幹好工程項目,塑造好自身形象;管理人格化,培養人才不惜代價,提高全員素質,增強競爭能力。

他們實施一種“滾雪球”戰略,推行“線、點、項”工作目標責任製。即局處78名領導幹部按分工負責一條工作線;抓好一個聯係點,包好一個工程項目。他們每年下基層的時間都占1/3以上,行政主管超過2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