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二十局“引大”工程建設啟示錄
中外罕見的“人工地下長河”——甘肅引大入秦灌溉工程,經過中外建設者們艱苦奮戰,如今已實現全線通水。
麵對這項創下了一係列中國、亞洲、世界之最的浩大工程,世人不禁深深地思索:引大入秦工程,將給人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
改革開放使引大入秦工程起死回生,於是便有了國際招標,世行貸款和“國際鑿洞大賽。”
素有“甘肅都江堰”之稱的引大入秦工程,它發源於青海省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調入蘭州以北60公裏的秦王川地區,總幹渠長87公裏,而隧洞就有33個,長達75公裏,還有9座渡槽,2座倒虹吸。
甘肅長年少雨,十年九旱。引大入秦工程是一項關係甘肅農業翻身的偉大工程。它的建成,每年可引水4.4億立方米,可在秦王川灌溉土地80多萬畝,穩定解決40多萬人的溫飽問題,並能安置貧困地區的8萬移民,同時對蘭州生態環境的改善,蘭州的發展和工業建設等,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引大入秦,曾是甘肅幾代人的夢想!光緒三十四年,陝甘總督升允便打算修渠引水,終因工程浩大、耗資甚巨而擱淺。建國以後,發動群眾抗旱和興修水利,就成為甘肅曆屆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課題。從1956年開始,甘肅水電勘測設計院便著手進行勘察,1976年引大入秦工程正式動工興建。但由於當時技術、資金均處於低水平,盡管建設者熱情高,幹勁大,也無異於螞蟻啃骨頭,3年下來進度不足1公裏。在嚴酷的事實麵前,引大工程不得不兩度上馬,又兩度下馬。
1985年9月,在對外開放的條件下,甘肅省委、省政府決定將盤道嶺隧洞向國際招標。1987年9月,世界銀行向引大工程貸款1.23億美元,引大工程實行全麵的公開性國際國內招標,日本、意大利、法國、德國、美國及國內十幾支勁旅參加角逐,在激烈的競爭中,日本熊穀組、意大利cmc公司、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等勁旅,力挫群雄,相繼中標。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引大入秦工程全麵開工,日、意、中三方建設大軍,在引大入秦建設工地上,展開了一場舉世矚目的國際鑿洞大決戰!
世行貸款,使“菲迪克”闖入國門,這支曾被譽為“中國穿山甲”的鐵軍,受到極大的震撼。
在引大工程國際鑿洞大戰中,一支“中國隊”愈戰愈勇,爭雄奪冠,以其獨特的魔力,創下了一係列令世人驚歎的奇跡。
這支英勇善戰的“中國隊”,就是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它的前身是鐵道兵第十師,始終於1949年春,1984年1月遵照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命令並入鐵道部,是一支具有光榮曆史和優良傳統的隊伍。抗美援朝戰場上,創建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受到了金日成元帥和彭德懷司令員的賀電嘉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轉戰南北,馳騁長城內外,先後完成38條鐵路、65條公路建設任務,為共和國的交通建設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然而,就是這支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鐵軍,剛上場時卻出師不利,一度受挫。
鐵二十局是脫下軍裝後不久第一次參與國際招投標,他們決意把隊伍推向國際大市場,在國際鑿洞大賽中,與外國隊決一雌雄。投標時,他們和鐵十五局組成聯營體,卻以低報標價中標,加之首遇“菲迪克”(FIDIC),對這種高層次的管理模式一時難以適應。盡管鐵二十局派出了它的“王牌軍”——第三工程處,形成了強大的隧洞攻堅陣容,但工程進展仍一度徘徊不前。
跟隧道打了半輩子交道,善打惡仗、硬仗而著稱的鐵二十局副局長、引大工程總指揮唐萬夫說:“對‘菲迪克’條款的適應,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應該承認差距,但差距並不可怕。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
差異、磨擦、碰撞的過程,也正是這支鐵軍迅速走向成熟的過程。
“騎虎不下,背水一戰,10天改變麵貌,10天上一個台階”,副局長唐萬夫下達了總攻的動員令。
鑽機轟鳴,炮聲隆隆。月進尺從100米、200米提高到400米、615米;光麵爆破炮痕保留率從60%提高到90%;噴射混凝土厚度從5公分提高到15公分,全長2090.75米的國際一標隧洞率先貫通,10、13、12號等7座隧洞相繼勝利貫通,施工質量和施工管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對他們的上乘“表演”,外國監理們翹起大拇指,連聲說:“OK,中國施工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