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柴達木盆地的報告(1 / 3)

這是一支英雄的群體,這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的隊伍。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他們穿槍林冒彈雨,從滾滾的硝煙戰火中走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們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風餐露宿,沐雨櫛風,為祖國萬裏山河鋪上鐵路網。

曆史將永遠記住這個特殊群體的名字——鐵道兵,共和國將永遠不會忘記這一群屬於她的英雄兒女。

昔日的鐵道兵,今日的築路工,正高挺著時代的脊梁,揮動著粗壯的手臂,譜寫出一曲曲震撼人心的輝煌樂章。

(一)

1995年9月,鐵二十局承擔了青海鉀肥廠察爾汗鹽湖30萬方光鹵石的采運任務。

察爾汗鹽湖位於柴達木盆地東南部,鹽湖麵積5856平方公裏,是當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鹽湖礦床之一。這裏鹽類礦物總儲量達600多億噸,含有鈉、鎂、鉀、鋰、硼、碘等多種元素,其中氯化鈉的儲量就足夠全世界的人們享用兩千多年。

察爾汗鹽湖神奇、富有,且十分荒涼。這裏海拔2680多米,不毛之地,寸草不長,索有“地球上的月球”之稱。

1995年10月1日,在舉國同慶共和國46歲生日的這一天,侯廣標、李建祥率領50名精兵開進湖區安營紮寨,鐵二十局西北工程建設指揮部宣告成立。

從此,這支英雄的隊伍,便加入了開發鹽湖的建設者行列之中,在茫茫的高原鹽湖上,進行了一場非凡的偉大壯舉。

(二)

鐵二十局開采的光鹵石,是一種生產鉀肥的原料,施工現場是湖區的一個大礦田。經過自然蒸發曬礦,鹽田裏生長出來的光鹵石呈雪白色,水光粼粼,連綿起伏,散發出耀眼的光亮。開采光鹵石,分旱采和水采。旱采礦層薄,一般車可進入采;水采是引入淡水和原鹵水調解天然形成高品位的光鹵石,由采礦船開采。但采礦船受一定的限製,礦池四周卻無法開采,越積越厚,向內延伸達200多米,厚度可達2米以上,排水曬礦後光鹵石上麵是一層堅實的硬殼,下麵卻稀濕鬆軟,而池底下部是黑色的淤泥。別說幾十噸重的礦車無法靠近,就是人陷進去也將不能自拔。

鐵二十局承擔采運的正是礦田四周邊上厚厚的、白白的、水淋淋的光鹵石。這裏,正是被鹽湖人稱之為“無底洞”的“死亡地帶”。

“鐵二十局有什麼神力,能讓這30來噸重的龐然大物進入礦田?”人們在拭目以待。

采運30萬方光鹵石,按合同工期僅有180天。11月至次年4月,正置高原隆冬季節,最冷時氣溫降到零下30多度,高寒缺氧,鹽風怒吼。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進行野外施工,對鐵二十局來說,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寧可掉幾斤肉,脫幾層皮,少活幾十年,也要拿下大礦田!”指揮長侯廣標聲音鏗鏘有力。

“我們的血管裏曾經流淌著軍人的血液,我們的旗幟上寫著八個大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黨委書記李建祥進行戰前總動員。

侯廣標、李建祥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鐵道兵。侯廣標當連長,是鐵道兵有名的“硬骨頭連”。李建祥當指導員,是全軍聞名的“紅九連”,為全軍“十麵紅旗”連隊之一,作為“紅九連”的老指導員,曾先後受到過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與檢閱,如今他年過半百,雄風不減。他們決心要在這裏決一死戰,為國家鹽湖開發事業做出新貢獻。

轟鳴的機器聲劃破了高原沉睡的夜空,礦田四周築起了高高的堤壩,通往礦田廠的道路被打通。

11月15日,隨著劈劈啪啪的鞭炮聲,指揮長侯廣標下達了開工的命令。

解決礦車進入礦田的問題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與鐵路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老鐵”們,首先想到了鐵路,當年這支鐵道兵隊伍曾親手在這“萬丈鹽橋”上鋪路,使一列列滿載旅客、貨物的火車駛出湖區,今天,讓礦車進入礦田,鋪路的方式仍然離不開鋼軌與枕木。

於是,他們設計了兩套方案:一是鋪設鋼軌枕木“環形采挖施工法”,先由挖掘機在堤壩上兩邊開挖,將光鹵石堆積並用推土機推平壓實,然後在臨時“路基”上鋪路。但由於道路隨時變更移動,這種辦法費工費時,予以否決。二是用枕木雙雙固定連接起來,順鋪成便道,車輛倒進裝運。當滿載礦石的第一輛車從鋪設的枕木上小心翼翼地駛出後,工地上一片歡騰。

然而,沒運出幾車,道路出現裂縫,單邊四根枕木成“包餃子”狀。他們又將枕木欄腰截斷,改為並列橫鋪,結果枕木被重重的礦車軋碎散離,道路破損,此舉又宣告失敗。

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打擊!30萬方礦石的采運任務,如一座大山壓在這支“鐵軍”們的身上。

尋求新的鋪路方法,勢在必行!

一直蹲在現場的指揮長侯廣標,麵色鐵青,嘴唇發紫,他三天三夜沒吃一口飯,沒眨一下眼了,腦海裏一直在翻騰著、思索著:道路、道路,工效、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