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局一處蘇州項目部發展壯大紀實
改革開放的市場,使我國經濟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同時也為眾多建築企業工程項目部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機遇。二十局一處蘇州項目部崛起姑蘇,不斷發展壯大的實踐,為企業項目部走向市場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在同行業中樹起了一麵鮮紅的旗幟。
蘇州項目部成功的奧妙在哪裏呢?
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二十局一處蘇州工程項目部,1992年10月中標滬寧高速公路蘇州段而組建的。當時中標工程B2標,僅3.88公裏,項目部從管理層到作業層隻有72人。就是這個72人的項目部,在項目長劉代文“一班人”的率領下,“超常”經營,迅猛發展,產值、利潤指標雄踞同行之冠,實現了曆史性的大跨越。
繼滬寧高速公路工程之後,他們又相繼修建了蘇滬虹橋國際機場路、南京麒麟互通立交橋、南京城東幹道空軍油庫高架橋、南京新機場路、錫澄高速公路N12標、廣靖高速公路M1標、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唯亭立交青秋浦大橋等一批省市重點工程項目。6年來,經他們之手幹的大小工程30多項,多為名牌創優工程,廣泛贏得建設單位的好評。“滬寧高速公路先進集體”、“優勝單位”、“科技進步先進單位”、“南京市城市建設立功競賽先進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優勝施工單位”的桂冠也飄然而至。
然而,最令他們引以驕傲和自豪的當屬蘇州工業園區建設工程。1995年5月12日,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了中(國)新(加坡)合作開發建設的蘇州工業園區,高興地站在他們承建的園區標準廠房前與有關人員合影留念。同年8月28日,新加坡總統王鼎昌、內閣資政李光耀也視察了標準廠房建設工地。今年6月,園區唯亭立交青秋浦大橋通車慶典,江蘇、蘇州省市領導盛讚青秋浦大橋是工業園區的標誌性工程,鐵二十局敢打硬仗,不愧是一支英雄的“鐵軍”,為蘇州市政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項目部價值最大化在於競爭,競爭激發活力,競爭出潛力、出效益。項目長劉代文、黨委書記張萬超說:南京城東幹道12標,3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幹出一座橋,投資2500多萬元,又是冬季施工,困難可想而知;園區青秋浦大橋合理工期2年,合同工期1年,我們僅用了11個月就建成了,這中間有5個月是雨雪天氣,又遇上了百年未遇的強台風,這些在別人那裏認為是“沒法幹”、“不可能”的事,在我們這裏成為現實。這就是敢於競爭、敢為人先的結果。青秋浦大橋建成後,蘇州市委、市政府一次性獎勵20萬元,在這蘇州建設史上也是空前的。
競爭造就了強者,也鑄就了輝煌。6年時間,短短一瞬,而6年事實所證明的,卻是那麼的深沉,那麼的令人感奮:完成產值3.5億元,上交1200萬元,固定設備和周轉材料2000萬元,基地建設和其他投入1000萬元。更令人欣慰的是這支長年流動的隊伍有了自己的“家”,一棟48戶職工住宅樓在蘇州新區拔地而起,他們的施工區域和市場空間正迅速拓寬、延伸。
成功地扮演了買方的角色
作為建築施工單位,其承建的工程就是產品,相對於業主來說則是賣方,因為生產者要營造合格工程,向建設方提供滿意產品。同時建築市場又是買方市場,如購置建材機電、勞力技術等等,建設者無不扮演著買方的角色。能否當好合格的買方與賣方,無疑是衡量一個工程項目部成敗的關鍵。
一處蘇州工程項目部,在實踐中成功地扮演著“雙重”角色,賣方硬邦邦,買方響當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喜的範例。
江南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建築工程施工所需鋼筋、水泥、砂石料等,主要靠船運。但在收方、量方、價格、質量、卸、運、管等方麵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不少環節漏洞多,與船老大扯皮也多。
麵對現實,蘇州項目部打破常規,依照市場經濟規律,獨出心裁出實招,在買方市場上瀟灑走了一回。首先由物資部門對工程用料進行廣泛的市場調查和報價,以最低價簽訂的合同為基礎,絕不允許超過投標價。對工程材料按圖紙設計,以投標數量為依據,使用數量加正常施工損耗一次性包死,從采購到運輸到場由供貨商一次性到位。我方隻負責現場堆料場地的提供與質量檢驗。此舉打破了傳統購料方式,不但可以挑選供貨商,而且減少了管理人員,杜絕了在驗方收方、質量控製、出庫保管等諸多環節上管理漏洞,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爭創了最佳效益。以青秋浦大橋為例,由於該橋施工加強了對經濟活動各環節的控製,嚴格目標成本和經濟合同管理,全麵落實“管理就是效益,工期和質量就是效益”的原則,該橋投資6645萬元,實現利潤620萬元,利潤率高達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