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二十局五處朔黃線項目部
在朔黃線,隻要一提起二十局五處朔黃項目部,許多人都知道那是一個“大頭兵”帶著一群“娃娃兵”,創造了朔黃全線唯一的一家全管段“優質樣板工程”。
二十局五處項目部,是一個由清一色的年輕人組成的群體,項目部全員24人,其中共青團員20人,黨員2人。他們平均年齡為24歲,最小的僅19歲,大都是近兩年剛邁出校門坎的大中專學生。
就是這麼一群年輕人,在他們的領頭人——項目經理石寶平的帶領下,開拓出一條希望之路、成功之路。
“精品、名牌工程,不是一天兩天拿來的,也不是金錢能買來的,禮物能換來的”
今年33歲的石寶平,有著坎坷的經曆,是一個頗具傳奇式的人物。他當過鐵道兵,參加過青藏線、蘭新複線建設,獲得過局“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鐵道部“青年尖兵”、“青年功臣”獎章,團中央“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標兵”稱號等,曾先後去深圳、福建打過兩年工,自修大學。他性格內向,卻富有挑戰性和強烈的進取心。讓石寶平帶領一幫年輕人上朔黃,用該處處長賈吉利的話是為了“營造希望工程”。
石寶平不負眾望。他說,從上朔黃線那天起,我就抱定了一個堅定的信念:帶好這支年輕的隊伍,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目標就是創國優。他經常教育他的員工:“精品、名牌工程,不是一天兩天拿來的,也不是金錢能買來的,禮物能換來的。我們必須從一點一滴抓起,從自我做起,認認真真地學,老老實實地幹!”
石寶平項目部擔負著朔黃鐵路3.1公裏施工任務,全管段有土石方31萬方,結構物9座。工程量和施工難度並不算大,可對這群剛邁出校門的年輕人來說,絕非易事。石寶平堅持三條:一是教育引導,他苦口婆心地給年輕人講傳統,講朔黃線,講崗位成才之道;二是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氛圍,集體辦公,購置各類業務書刊,建立健全各類管理製度;三是理論與實踐接軌,給青年人負重加壓,讓他們在崗位上邊工作,邊學習,邊成長,充分給其自主權,盡量發揮其潛能。石寶平的邏輯是:不幹不出錯,幹了才出錯,允許在工作中出錯,但隻有一次,決不允許一錯再錯。
石寶平像一團火,為青年人迅速成長照亮了前程。在這裏,他們的人生價值得了充分實現。
今年21歲的王海軍,是去年畢業的見習生,一到朔黃線就被推到結構物主管的位置上。然而,小王出師不利,他連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精心製作的第一件“作品”竟然是“廢品”。
在DK108+828蓋板涵邊牆砌築施工中,盡管小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還是沒能達到創優標準,在局朔黃指質檢中被責令拆除。小王心想:這下全完了,給項目部造成了幾千元經濟損失,還耽誤了工期,石經理該怎樣處理我呢?
石寶平采取的方法是“冷處理”。他把大家召集到施工現場,讓他們親手拆除曾浸透著自己心血和汗水的涵洞。此處無聲勝有聲,大家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工作中的失誤將給企業造成多麼嚴重的損失!當然,在現場最受教育的是王海軍,他暗下決心,決不讓這種“悲劇”重演。白天,他騎著一輛自行車往返穿梭於3.1公裏的線路上,協調現場施工,解決施工難題;晚上回來熟悉圖紙,查找資料,製定第二天施工方案,工作幹得有條不紊。如今,結構物工程已全部完工,9座涵洞個個創優,獲得一個“滿堂紅”,王海軍也成為幹、管、算樣樣精通的行家裏手,被項目部評為“崗位標兵”。
“能為朔黃線出力,個人付出再多也無怨無悔”
在石寶平項目部裏,起著“司令部”和“主力軍”作用的是工程科。他們有負責測量、結構物、路基施工的,還有負責試驗、物資、計劃統計工作的。工程科共有12人,平均年齡21歲,今年24歲的科長馬遂昌,在他們當中算是“老資格”了。正是這群普普通通的年輕人,在一張白紙上繪出了人生最美最美的圖畫。
石寶平項目部負責施工的路段全線創優。全優工程的背後,是他們每個人生命般凝重的信念與追求。
常登科,20歲,測量班長,石家莊鐵道工程學校畢業;陳剛,20歲,西安煤田地質學校畢業;李大德,22歲,哈爾濱鐵道工程學校畢業。別看他們平時靦腆得像個大姑娘似的,但幹起工作來頗有股虎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早出晚歸,在測量、放線上從未出過任何差錯。
陳永良,路基主管,今年27歲,在工程科年齡數他大,工友們都親切地稱他“陳老大”。3.1公裏路基,1個站場,4個土方作業隊,都是他管轄的範圍。他每天不停地跑,一年下來竟跑壞了7雙鞋。朔黃線是國家重載一級電氣化雙線鐵路,路基施工密實度要求高、標準嚴。平時還好些,遇到雨季,取土含水量大,每填築一層土都要反複晾曬,達到一定指標係數才能碾壓。小陳嚴把質量關,隻認質量不認人,達不到質量要求標準,說什麼也不準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