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樹豐碑(1 / 3)

——記中鐵二十局集團青藏鐵路工程指揮部指揮長況成明

在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在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建設工地,一位黨員領導幹部,身體力行實踐“三個代表”,帶領職工用忠誠和智慧,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勝利打通了世界第一高隧——風火山隧道,率先建成了北麓河厚層地下冰路基試驗段,與科研單位聯手推進科技創新,創造了世界高原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他就是中鐵二十局集團青藏鐵路工程指揮部指揮長況成明。

2003年6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親筆批示:“全體青藏鐵路建設者要學習況成明同誌‘不畏艱險、勇於創新,關心群眾、大公無私’的精神,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一展新時代鐵路建設者的風貌,奪取青藏鐵路建設的全麵勝利。”

勇於投身青藏鐵路建設的世紀壯舉,他用滿腔赤誠為打響全線開工第一炮鋪平了道路。

2001年6月,伴著西部大開發的號角,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二十局集團的築路隊伍又一次挺進青藏高原。

該集團承建的青藏鐵路第七標段,位於青藏高原腹地昆侖山與唐古拉山之間,這裏海拔在50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在零下7攝氏度以下,最低氣溫達零下41度,空氣中含氧量不到內地的一半,比人類生存所需氧氣的最低極限值還低0.13千帕,是人類的“生命禁區”。而該標段地質之複雜、任務之艱巨為青藏鐵路全線之最。管區內36公裏長的線路,全部處於多年永久凍土區,含土冰層、飽冰凍土、富冰凍土、裂隙冰、融凍泥岩等不良地質結構,是世界高原地質的典型代表,成為青藏鐵路全線多種高原凍土路段最集中的“試驗田”。由誰來擔任這場攻堅戰的指揮長,的確事關重大。

況成明畢業於石家莊鐵道學院鐵道橋梁專業,先後參加過寶中、南昆、神延、寶天鐵路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擔任過技術副隊長、副段長、總工程師和常務副指揮長等職,是個並不顯山露水的人。然而,投身青藏鐵路建設是埋藏他心中多年的夙願。多年來,況成明十分留心對青藏鐵路建設的研究,在局集團公司的競聘大會上,他對工程建設中管理和技術等方麵一係列重大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機遇隻等待有準備的人。況成明脫穎而出,擔任青藏鐵路建設工程指揮部指揮長。

2001年6月20日,況成明肩負著曆史的重托,率隊挺進茫茫雪域高原。

“到了昆侖山,進了鬼門關;過了五道梁,難見爹和娘;上了風火山,三魂已歸天。”這是青藏高原人人皆知的民謠。

一過五道梁,況成明和工友們就明顯地感到耳鼓開始脹痛;到了風火山,嚴重的缺氧反應象惡魔一樣包圍了遠征而來的他們。一下車,況成明就感到頭暈目眩,走起路來踉踉蹌蹌。他和隊友們一道,艱難地支起帳篷。剛剛還是夕陽燦爛,轉眼便風雪交加。況成明和隊友們雙手抱著膝蓋,蜷縮在帳篷裏,凍得瑟瑟發抖。盡管上山前況成明和隊友們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卻超出了他們的想像。晚上,他和隊友們抱著氧氣袋仍然感到喘不過氣來,憋得臉發青,嘴發紫,頭上就像戴上了“緊箍咒”一樣,疼痛欲裂,有的隊友蹲在地上,抱著頭嗷嗷大叫,況成明則強忍著一聲不吭,但他徹夜未眠。

第二天,先遣隊進入現場。為掌握工地的全麵情況,況成明帶領踏勘小組一大早就出發了。一路上,他總是走在隊伍的最前麵,邊走邊叮囑隊友們放慢腳步,以免過量耗氧,可他自己卻慢不下來,遇到溝坎,他總是第一個過去,然後再把隊友們拉過來。幾公裏路程下來,況成明腳底發飄,滿頭虛汗,嘴唇發紫,接著便蹲在地上“哇”地一下嘔吐起來。幾個隊友見狀,急忙跑過去勸他回宿營地休息,剩下的路段由他們踏勘完後向他彙報就可以了。可是,況成明卻說:“身為指揮長,不親自了解工地情況,我怎麼指揮施工?”話音剛落,他便強打精神站了起來。又是幾公裏下來,他實在堅持不住了,感到眼前一黑、雙腿一軟,倒在了雪地上。隊友們急忙把他扶起來,強行架著他轉身就往回走,況成明睜開雙眼,頓時急了:“要回你們回,我自己走!”說著便用力地甩開雙手,東倒西歪地向前一步一步地挪動,隊友們都知道他的強脾氣,隻好默不作聲地跟在他的後麵。

這次踏勘,況成明和先遣隊一起,頂風冒雪,跋山涉水,用了整整6天時間,徒步走完了36公裏的施工區,對每一處地形、地質狀況、施工便道的走向、氣候特點、營地的選址、機械設備和人員的布局等都做了詳細全麵的考察,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為後來一係列重大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況成明在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後,許多大膽的設想便油然而生,並很快變成了全指揮部的行動。他和指揮部“一班人”提出實行指揮部直接管到工程隊的扁平化管理體製和以人為本、科技領先、文明施工、整體創優的目標。

況成明有條不紊地鋪排好開工前的一切重要工作。在施工準備工作這盤棋中,他把後勤保障、醫療設施和營房建設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對部下說:“我們是在‘生命禁區’修路,大部隊上山之前,必須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建好‘安樂窩’,一點也不能將就,我們工作上的一點疏忽,都可能導致損兵折將,付出沉重的代價。”況成明每天穿梭在全管區8個宿營地,親自檢查指導營房建設。

一次,他發現一棟營房的防寒措施沒有按標準去做,況成明立即帶著現場負責人爬上了屋頂,當麵指出問題。在從屋頂下來的時候,由於大腦一時缺氧,加上心裏著急,他剛一著地,“撲通”一聲就暈倒在地上。工友們趕緊把他扶了起來,急忙抱來氧氣袋。緩過勁後,況成明語重心長地對這個單位的負責人說:“在青藏高原,一點傷風感冒弄不好都會要人命的,你怎麼敢拿職工的生命當兒戲?”這位工地負責人深感愧疚,認真糾正了工作中的疏忽。

指揮長的行動就是無聲的命令,先遣隊的工友們忘我拚搏,原計劃3個月完成施工前期準備工作,結果用了1個多月時間就全部就緒,大部隊陸續開進風火山,工友們歡天喜地住進舒適的營房。職工們深知,況指揮長為了他們能夠安全地立足高原,付出了多麼大的心血啊!

2001年8月20日,北麓河試驗段在全線五大試驗段中率先開工,打響了青藏鐵路建設的第一炮。緊接著,風火山隧道、左冒西孔曲特大橋、冒芝特大橋等工程相繼開工,當年完成投資1.2億元,占施工計劃的125%,受到鐵道部青藏鐵路總指揮部的通報表揚。

“我是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共產黨員,必須腳踏實地踐行‘三個代表’,在攻克世界科技難題上有所作為。”

全長1338米的風火山隧道,坐落在海拔5010米的風火山上,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凍土隧道。它擁有的各類科研項目高達25項之多。其中,部級科研項目就有7個,被列為青藏鐵路頭號重、難點控製性工程。在這裏,施工的每一進程,都將麵臨一係列世界性技術難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風火山隧道成為青藏鐵路的標誌,它的成敗為世界所關注。要在這樣高海拔地區進行隧道施工,首先要解決的是缺氧問題。

28年前,中鐵二十局集團的前身鐵道兵十師在青藏鐵路一期建設和在風火山配合科研單位進行凍土路基試驗的時候,由於嚴重缺氧,所有官兵都產生了高原反應:頭疼、頭暈、心慌氣短,沒有食欲,體重普遍下降。完成施工實驗任務後,60%的人身體出現異常症狀,82%的人指甲凹陷,所有人員不同程度地出現心電軸偏移。從1959年到1984年,由於缺氧誘發各種高原病等,這支隊伍先後有201人長眠在雪域高原上。

況成明感到這段曆史的沉重。他想,如今已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了,青藏鐵路建設應該充分展示現代文明與進步,絕對不能讓曆史重演。

青藏鐵路開工後,各參建單位都為施工人員配備了背負式氧氣瓶,風火山隧道工地也是如此。然而,況成明發現,這種背負式氧氣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原氧氣不足,但是職工們背著重達3公斤的氧氣瓶象潛水員一樣笨拙,不但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而且氧氣瓶容量非常有限。於是,況成明開始在氧氣瓶上作文章,他主張采用輕質合金材料替代鋼材料製作氧氣瓶,經試驗方案可行,一下減輕了職工一半的負荷。可職工們說,“身上老是背著東西幹活,總覺得別扭”。況成明也在進一步琢磨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傳統的高原供氧方式。

“我是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共產黨員,必須腳踏實地踐行‘三個代表’,必須在推行科技創新上有所作為。”況成明暗下決心,一定要解決隧道的氧氣難題。他查閱了大量的有關製氧技術的資料,思謀著如何因地製宜把製氧技術創造性地應用到青藏高原“生命禁區”的施工現場。

2001年7月上旬的一天,北京科技大學校辦工廠的推銷員到風火山推銷小型氧氣發生器。

況成明見到推銷員劈頭就問:“多大的?”

“隻供一個人使用的!”

“有沒有一小時能生產幾十立方那樣大的?”

“在高海拔地區,全世界都沒有!”

況成明從推銷員手中接過小型氧氣發生器,左看右看,突然發問:“原理不都是一樣嗎?能不能在風火山隧道建個製氧站?”

此話轉到北京科技大學劉應書教授的耳朵裏,劉教授如獲至寶,對況成明的大膽設想很是欽佩。很快,況成明和劉教授見麵了。劉教授說:“你的設想叫我大開眼界,但對在高海拔地區的製氧、供氧係統研製與應用心裏實在沒譜,目前國內外都沒有這方麵的經驗可借鑒,成功的概率很小。”

況成明卻說:“任何一項發明創造都沒現成的經驗可取,隻要咱們聯手協作,就一定能攻破這個世界性技術難題。”劉教授見況成明的態度如此堅決,就壯起膽子說:“可以試試!”

研製建立高原大型製氧站的試驗就這樣啟動了,這是世界上從未有過的試驗啊!

這時,有人對此表示懷疑:這項試驗風險太大,要投入上千萬元,萬一失敗了損失責任誰負?

況成明反問:“隧道供氧問題不解決,職工身體垮了,責任誰負?”

集團公司領導對況成明等人的大膽設想進行了專題研究,同意立即啟動高原製氧站的研製。

就這樣研製建立高原大型製氧站的試驗啟動了,這是世界上從沒有過的試驗。

一個星期以後,北京科技大學的專家、教授來到了風火山,以劉應書教授和況成明為首的聯合科技攻關小組在現場成立了。況成明組織指揮部的科技精英忍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晝夜加班,反複論證,精心製訂設計方案,先後經過200餘次試驗,3個多月後,世界上首座高原大型製氧站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