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二十局集團兵改工20周年之際
在我們偉大的共和國,有這樣一支特殊而又偉大的隊伍:她曾經是用打勝仗迎接全國解放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49年4月15日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中,參加了解放青島、即墨和長山列島戰役;1953年12月4日,開赴抗美援朝前線,創建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受到金日成元帥和彭德懷司令員的賀電嘉獎。她曾經是西部大開發的主力部隊,共和國“兩彈一星”的開路先鋒,她兩度承建了青藏鐵路世界海拔最高的關角山隧道和風火山隧道,成功破解了高原缺氧、高寒凍土、生態脆弱“三大”世界級難題,為世人所矚目!
這支隊伍1984年1月1日脫下軍裝,告別軍旗,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改稱為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2000年9月改稱中鐵第二十工程局,2002年6月28日改稱為現在的中鐵二十局集團公司。
倘若把她35年軍齡放進紅色的軍史檔案,那麼,從1984年1月1日兵改工算起,她又走過了整整20年的輝煌曆程。今天,讓我們展開這20年波瀾壯闊、激蕩人心的畫卷,盡情品味她20年的風風雨雨,20年的艱辛與輝煌。
上下求索艱苦創業
1984年1月1日,中央軍委一聲令下,鐵道兵17萬官兵揮淚集結在軍旗下,緩緩地抬起右手,向軍旗敬最後一個軍禮,同時摘下了帽徽、領章……
當過鐵道部長,一直關心這支隊伍成長的萬裏委員長當時語重心長地說:“你們脫下軍裝走向市場,能活則活,活不成就是死。”
鐵道兵第十師易名鐵道部二十工程局,挺進古城鹹陽安營紮寨。
農村改革的衝擊波擴展到城市,建築業率先走向市場。此時,又適逢國家大規模縮減基建投資規模,而全國基建項目則普遍實行工程招標。鐵二十局這個共和國剛剛新生的企業,由昨日吃“軍餉”、吃“皇糧”,一夜之間變為今天找市場,在市場上找“飯吃”。
這支昔日以修鐵路為主業的隊伍,脫下軍裝後竟然沒有一寸“國鐵”任務,全靠自己到市場上攬活幹。然而,她畢竟太幼嫩了,麵對波濤洶湧的市場大潮,一時顯得不知所措。
事實十分殘酷,鐵二十局下轄5個工程處,10個直屬處級單位,1.3萬餘名職工脫下軍裝後大半息工,每人每月隻發幾十元生活費,即使個別有零活的單位,也是幹幹停停,一個工程處1年的產值也隻有1000萬元左右,個別的才幾百萬元。
鐵二十局坐吃山空,負債累累。為了填肚子,為了生存,有的工人隻好跑到農民包工隊裏去當小工,苦頭吃盡,收入甚少。由於饑不擇食,鐵二十局以低標價承攬了兩個幾千萬元的大工程項目,但終因是“啃骨頭”的低標價中標工程,經濟上虧損嚴重。鐵二十局出師不利,元氣大傷,一直徘徊在低穀之中。
還是讓數據說話吧。翻開二十局曆史,先看承攬,從1984年到1988年,5年間全局承攬任務2.72億元,平均年承攬0.55億元。再看產值,5年間共完成企業總產值3.45億元,其中沒有哪一年完成產值超過1億元。
真正給二十局帶來轉機的,一是1990年濟青高速公路的中標,一是1991年開始的鐵路大會戰。二十局中標的濟青高速公路合同價3.27億元,長54公裏,工期40個月,時任副局長的邢福海、黨委副書記周玉成掛帥,各工程處的主管或副職率隊親征。濟青高速公路是世界銀行貸款,按“菲迪克”條款管理施工,全局參建職工的思想觀念、技術素質、項目管理水平均在“菲迪克”的洗禮中得以更新和升華。盡管濟青高速公路沒拿回來多少錢,但給全局帶回來的這筆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鐵路大會戰,雖然我們沒有“大京九”,但卻擁有寶中、蘭新和南昆鐵路,三條線總裏程達439.85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