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企業文化建設(1 / 3)

——關於企業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江澤民同誌的重要論述,為企業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出現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西方企業界。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國外企業一些先進的管理思想、企業文化理論被陸續引進過來,並日益引起人們的格外關注。國外有學者預言:“企業文化在未來幾年內很可能成為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大量事實證明,企業文化已成為促進企業經營業績和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從企業文化的功能,看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企業文化,是企業員工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培育起來並共同遵守的經營發展目標、價值觀念、企業精神、行為規範的總合。企業文化內容很豐富,廣義的企業文化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狹義的企業文化主要是指企業的精神文化,也就是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價值觀、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的總合。

企業文化在企業經營實踐中的具體作用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麵,即導向作用、凝聚作用、規範作用。導向作用引導著企業及其員工朝著既定的發展目標前進;凝聚作用使企業中的每個成員凝聚成一個強有力的團隊,迸發出巨大的能量;規範作用是指通過把外在的製度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從而真正達到規範約束的目的。由此而言,企業文化是鑄造企業的靈魂,是統帥,是旗幟,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

企業文化這種特有的作用,是由企業文化的功能來體現的,企業文化的功能決定著企業文化的作用。那麼,企業文化又具有哪些功能呢?

其一,凝聚功能。文化有一種強大的凝聚力量。企業文化所塑造的人們共同的價值觀,強烈的共同意識,能將企業員工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種強大的合力,這種合力即凝聚力。它是企業員工共同意識、共同願望的凝結,使每個員工的思想感情、命運和自身價值的實現,以及個人的工作、學習、生活等都與企業的興衰、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從而激發出極大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工作熱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強大的團隊,並全身心地投入到企業的願望和目標追求上來。

其二,創新功能。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沙因在《企業文化生存指南》一書中指出: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企業文化再造是推動企業前進的源動力,企業文化是核心競爭力。企業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新包括經營創新、市場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等。而這些創新,首要的、占核心地位的是管理思想的創新。在知識量、信息量急劇增長,智能化、知識化、知識生產力成為經濟增長關鍵因素的今天,企業文化能使人獲取不斷創新的智慧和靈感。由此可見,企業文化創新更具有決定的意義。

其三,激勵功能。企業生產活動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物的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二是人的因素,包括勞動者和管理者。物的因素固然重要,但隻有被人所掌握,隻有與勞動者結合起來,才形成現實生產力。有人對員工的激勵做過調查,結果表明:按時計酬的員工一般僅需發揮20-30%的能力,就可以保持不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勵,能力可發揮80-90%,其中50-60%的差距乃是激勵作用所致。因此,開發員工的潛能,激勵員工去挑戰成長目標,是企業生命力所在。如果企業員工每天都能富有激情地工作並在成就感中得到滿足,那就是企業文化對人產生了震撼心靈的力量。

其四,約束功能。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要維護其正常的生產秩序,就需要製定一係列的規章製度,以此約束員工的行為。但是,不論規章製度製定得多麼完善,也不可能包羅企業的一切活動,更無法規範員工的每個行動。而企業文化則是一種無形的文化上的約束力量,形成一種行為規範,製約員工的行為。置身在這種企業文化氛圍中,人人都受到一種群體輿論的感情壓力的無形約束,從而自覺自願地實現自我控製、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製度的約束和自我約束的結合,才是最完美的,個人意誌與企業意誌融為一體,人們才能心情舒暢地、自覺自願地為企業共甘苦、共命運。

其五,形象功能。企業形象是企業在業主及社會大眾心目中的直觀印象和感情的綜合反映。企業形象直觀地反映出企業的個性特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傳遞出企業的文化素養,成為企業在市場中的顯著標誌。企業形象識別係統的構成,包括企業理念識別係統(MI)、行為識別係統(BI)和視識別係統(VI)三大部分。理念識別係統體現出企業員工的精神風貌和精神力量,行為識別係統體現出企業整合的一致性,視覺識別係統體現出企業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對一個企業來說,隻有構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MI、BI、VI係統,形成優秀的思想文化、技術文化、管理文化、質量文化等文化運行機製,才能提高企業整體素質,為企業帶來高知名度和高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