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歲月情(1 / 2)

——讀《回望瀚海八百裏》有感

2003年3月31日,海燕、王洋來我們二十局集團公司采訪修建青藏鐵路的事跡。他們帶著使命而來,帶著深情而來。黨委書記周玉成、董事長餘文忠委托我們宣傳部全力配合采訪工作。連日來,他們赴鹹陽,下渭南,從基層到機關,馬不停蹄,夜以繼日。召開座談會20多個,采訪上百人,且采訪得很深、很細,對重點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情節絕不放過。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關角隧道是個亮點,該隧道大塌方127名指戰員被堵在洞內長達14個小時震撼人心。采訪時,當年被堵在洞內的副營長吳德安不巧去上海出差了,海燕執意進行電話采訪。采訪中,很多人都談起當年四十七團副團長王連清指揮打通世界第一高隧關角隧道一些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他們又再度返回鹹陽,對王連清進行單獨采訪。采訪結束後,海燕、王洋帶著厚厚實實的素材打道回府,我們翹首企盼著他們的大作問世。

一天,王昌堯興衝衝地從收發室取來報紙,大步流星來到我的辦公室,氣喘籲籲地說:“部長,出來了!出來了!”當我從昌堯手中接過報紙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報眼位置的那幅鐵道兵時期的照片,接著欣賞藏族同胞圍觀鋪軌場麵的壓題照片,細細品味《回望瀚海八百裏》這個氣勢磅礴的題目,眼前的場景,一下子把我帶進了20年前那難忘的鐵道兵歲月。

我1973年1月參加鐵道兵,1974年3月6日以鐵十師四十七團青藏鐵路指揮部文書的身份進駐天峻縣城,直到1986年11月30日下山,在青藏雪域高原奮戰了13個春秋。13年來,最令我難忘的當屬1975年4月5日的關角隧道大塌方。那時我是四十七團司令部管理股文書,塌方消息傳來,團部瞬間凝固,氣氛異常緊張。團長國波、政委王成林和其他團首長火速趕赴現場,鐵道兵首長從北京趕來了,青海省委、省政府、海西州有關部分領導送來了氧氣和急救品。被堵在洞內的有鐵十師作訓科工程師潘建學、四十七團一營副營長吳德安、連長鄭新成、副指導員吳揚然、排長朱玉富等8名幹部,他們奮勇組織被堵人員打橫通道突圍,洞外從塌方體頂部和橫通道下麵迅速向隧道內掘進。經過14個小時的奮力搶救,遇險的127名指戰員全部安全脫險。關角隧道大塌方搶險,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激戰,是一次刻骨銘心的大營救。1976年10月,我被任命為二營六連二排排長,直接參加關角隧道施工。

在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建設中,鐵十師作出了特殊貢獻,曾於1959年、1962年和1974年三次奉命挺進雪域高原,修建裏程達598公裏,建成了當時堪稱世界海拔最高的關角隧道,攻克了高寒風沙地段、鹽湖地基等高原鐵路施工難點;兩次挺進風火山,成功建成了風火山路基試驗段;一期工程線路修通後,又擔負新線臨管運營任務,在共和國鐵路建設史上寫下了最為輝煌的一頁。

朱海燕、王洋、李良蘇、王昌堯采寫的《回望瀚海八百裏》,我幾乎是屏住呼吸一口氣讀完的。《回望》堪稱是我國第一部記載中國半個多世紀修建青藏鐵路悲壯與輝煌的史詩,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鐵道兵對修建青藏鐵路作出的傑出貢獻,讀來震撼人心,催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