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3)

編完最後一篇文章,我知道我的這部新聞作品集即將出版了。

這部新聞作品集的問世,緣於諸多因素:一是對曆史的一個交待。我從事新聞寫作20年,其中在二十局集團黨委宣傳部工作13年。20年來,用稿剪貼本就有25本,在全國30多家新聞媒體發表作品2000多篇,200多萬字,這部文集從中精選了193篇彙編而成(消息42篇,評論36篇,通訊89篇,調查報告11篇,理論文章9篇,散記6篇)。這193篇新聞作品,如實記錄和再現了我們鐵道兵第十師集體轉業22年來艱苦奮鬥的光輝曆程,波瀾壯闊的偉大壯舉;如實記錄和再現了共和國這支特殊隊伍的崢嶸歲月,苦辣酸甜;如實記錄和再現了他們所經曆的坎坎坷坷、風風雨雨,最終雄踞中國鐵建係統“龍頭”老大的位置,以及全局上下萬眾一心向著領先行業、創譽中外的目標進軍的曆史征程。二是對曆史的一個回顧。這部文集,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台播種機,是“鐵軍”形象的大展示,是對這支“鐵軍”一步步走到今天這段不尋常曆程的再回首、再宣傳。從另一個角度說,這部文集滿懷激情地謳歌了這支“鐵軍”的風雨曆程和光輝業績,謳歌了一大批先進典型人物和英雄群體,堪稱二十局集團和二十局集團人一座不朽的曆史豐碑!曆史是真實的,曆史是不可忘記的!幾十年來,我們這支英雄的隊伍在共和國的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在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如實地把這段曆程記錄下來,並整理彙集成冊,做永久性收藏,以供世代銘記和傳承,其意義是巨大的,也是深遠的!三是感恩。出版這部文集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為了回報祖國和人民,回報軍隊和企業各級黨組織、各級領導、全體職工對我的培育之恩。離開他們我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事無成,一切無從談起。我能把自己大半生為之奮鬥而來的一點成果奉獻出來,恭恭敬敬地呈現在大眾麵前並流傳下去,從內心深處將感到是一種莫大的欣慰和自豪!

我是農民的兒子,出生在因《水滸》而天下聞名的水泊梁山。在我幼小的記憶裏,我是喝著“苦水”長大的。人民公社、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全趕上了。父母親生下我們兄妹四個,我排行老大,因小時候挨餓,小我兩歲的弟弟不幸夭折了。我至今還記得當年父母親帶著我去河北逃荒要飯的情景……

我上學趕上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是“破四舊立四新”,批鬥地、富、反、壞、右,鬥來鬥去村裏搞兩派,群眾鬥幹部,群眾鬥群眾。這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當屬軍隊響應黨中央“三支兩軍”的號召到農村“支左”。一天,我們村裏浩浩蕩蕩地開來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他們穿著軍裝,紮著武裝帶背著槍,好威武、好神氣呀!從那一天起,我就幻想著有一天我也要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於開展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全國上下鬧得很凶,教育戰線也概莫能外,學校大都停課了,學生也被無情地卷了進去。我當時正讀高小,本來高小讀6年,結果上了7年才考初中。很幸運我考上了梁山一中(梁山縣的名牌學校)。初中雖然上了兩年,但這兩年動蕩不安,學校大搞“複課鬧革命”,大搞“以階級鬥爭為綱”,大講突出政治,其實是學學停停,停停學學,不務正業。1969年考入高中部學習,又趕上“校辦兩廠”。

1970年底征兵工作開始了,我懷著一腔熱血想當兵。接兵的是東北某部隊的,一個排長、一個班長。他們就住在我們公社,因為學校在公社旁邊,這使得我有機會接觸他們。那陣子一心一意想當兵,上課也不安心,下課就往他們那裏跑,時間長了彼此也就熟悉了。他們很喜歡我,特別想帶我去部隊。可是當時有一條硬性的政策規定,即不接收在校的學生。我記得那天他們帶著接的新兵去縣城集中,我執著地追到縣城,抱著一線希望看能否帶我走。可最終還是失望了,我為此曾傷心地哭了好幾天。後來他們回部隊還給我寫來了信,鼓勵我好好上學來年再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