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開發的幾點認識(1 / 2)

目下,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人們炒得最熱的一個詞就是“開發”。似乎其中蘊藏著無限商機與巨大利益,它把人們導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賦予了人們全新的觀念,催化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帶給人們“淘金”的希冀和信心。

於是,“開發熱”便以其前所未有的感召力和滲透力很快融入人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成了一種不可抵擋的新“時尚”。一時間,在西部大開發的強勁鼓角下,“開發區重新劃定”、區域經濟開發的藍圖應運而生;資源開發、政策開發、智力和人才開發……,各種開發比比皆是;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的呼聲愈來愈高;隻有大開發才能大發展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民眾特別是西部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的這股熱情是難能可貴的,這是西部大開發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但千萬不要熱昏了頭,否則,就會幹蠢事。譬如,老百姓譏稱“西部大開發”為“西部大開挖”,一些地方不顧近年尤其是今年西部大旱的事實,組織群眾大規模挖山改土,致使黃塵飛揚,成了沙塵暴頻繁肆虐的溫床;又如,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戰略,一些地方既不研究現狀,也不了解曆史,根本不明白“還”的內在涵義,搞瞎指揮,盲目種樹種草,結果是春季植“數”秋季造“零”,勞民費財,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再如,“西部大開發,我們怎麼辦”?一些地方和單位的回答是慷慨激昂的“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潛台詞就是即是沒有條件,也創造不了條件還是要盲目蠻幹。

出現上述認識上的偏差和行動上的盲動,原因是多方麵的,有自然的、曆史的客觀原因,也有觀念、認識上的主觀原因,但主要還是個認識問題,就是對“開發”的理論內涵和現實體現缺乏科學的理解和認識,對如何實施開發的總體思路還不夠清醒、明確。因此,需要弄清這麼三個方麵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開發”的理論內涵是什麼?

首先,從“大開發”的概念來考察,“開發”具有推動社會大係統曆史進化,實現社會加速發展的重要作用。“開發”作為發展的載體,是和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伴而生的。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和發展階段,“開發”有不同的內涵所指,如果我們把人類社會當作是一個組織化程度極高的組織係統,那麼,這個組織係統的進化過程,就是係統從無序走向有序和係統的有序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但這一過程的實現,則是主要靠人類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開發來完成。而這種開發不是一次能夠完成的,必須有無數次量的疊加和質的飛躍,才能形成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碩果。誰也不會否認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社會越向前發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速度就越快,開發的層次和水平也就越高。譬如,原始人從采擷狩獵到刀耕火種,現代人從機器運用到電腦產品,兩種開發的層次和內涵大相徑庭,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開發是一個立體概念,是人們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施雙向開拓和發展的綜合體現。“開發”從表麵上理解,應是“開拓——發現——發展”的濃縮。這一公式正好與“實踐——認識——實踐”相似,從本質上看,開拓、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而“發現”,又是發展的動因,是主動認識和指導實踐的理論指南。從這個意義上說,“發現”是開發得以順利進行的“物質能量”和基本條件。美洲大陸的開發首先是以被哥倫布發現為發端的,開發的過程更是以發現、認識這塊土地的曆史和現狀開始的。人類正是通過這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開拓、發現和發展過程,才使人們改造主觀世界的速度和水平往往高於改造客觀世界,並反作用於客觀世界,以此推動開發本身向正確向良性循環的軌道發展。

再次,開發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途徑和條件。大家知道,我們之所以要發展生產力,是為了發展生產;我們之所以要發展生產是為了增加消費,我們之所以要增加消費,又是為了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開發活動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從根本上說,無疑是以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目的的。就是說要達到生產力最大限度的解放和發展,就必須在“開發”上下功夫,求實效。如果說發展是硬道理,那麼開發就是硬措施、硬手段,隻有開發的層次和水平提高了,發展的速度才能加快,才能達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目的。

由此可知,開發是人類在改造主觀世界特別是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有效益的社會行為,具有優化經濟環境、調整生產要素、加速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