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落後地區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實踐與認識(1 / 3)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溫家寶同誌在全國農業產業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億萬農戶的創造,開辟了在小規模家庭經營基礎上提高農業整體規模效益的新途徑。通過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結合,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製,擴大農戶經營的外部規模,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實踐證明,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於把小規模農戶經營與國內外大市場連接起來,有利於采用先進技術和物質裝備,有利於提高我國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現代化水平,是適合我國國情的一種規模經營形式,是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正確選擇。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五中全會都充分肯定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道路,指出這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正因為如此,各地都把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但從各地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發展層次和水平也有很大差異,我們以較為貧困落後的慶陽地區為例,通過其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具體實踐,作些粗淺的探索。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慶陽地區大力培育發展烤煙、林果、羊畜、油料四大支柱產業和區域優勢產業,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一)主導產業日趨壯大。1999年,全區煙、果、畜、油四大支柱產業總產值達到12.97億元,提供財政收入0.97億元,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347元,分別占當年財政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7%和26.6%。黃花菜、白瓜子、蠶桑、蔬菜等區域優勢產業快速發展,正在成長為新的主導產業。

(二)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經過連續多年的發展,全區農產品基地正向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烤煙種植麵積最高年份達到40多萬畝,總產量突破100萬擔。各類果樹麵積接近100萬畝,水果生產能力達到20萬噸,其中蘋果麵積發展到40多萬畝,產量10多萬噸;杏樹麵積達到60萬畝,杏產量5萬多噸。牛飼養量達35萬頭,羊飼養量達到200萬隻,初步形成了北部肉絨羊、中南部肉奶牛基地。

(三)龍頭企業開始興起。在基地建設的推動下,主導產品的加工、運銷業有了一定發展。改建、擴建了兩個卷煙廠,年實際生產能力達到6.7萬大箱;新建煙葉複烤廠4個,年複烤能力達到127萬擔。果品貯藏保存庫達到1586個,貯果量5萬噸;果品運銷公司9個,加工企業149家,加工量2.65萬噸。畜產品加工企業31個,初步形成畜產品的係列化加工生產。

(四)服務體係漸成網絡。圍繞支柱產業,全區健全了地縣科研、推廣機構,鄉鎮成立了農、林、水、牧、煙、果服務站,技術協會等民間科技組織和農民技術隊伍有較快發展。推廣普及了農作物良種、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節水灌溉、日光溫室、暖棚養畜、飼草青貯氨化等一大批實用技術,良種覆蓋率、新技術覆蓋麵、科技進步貢獻率有了較大提高。全區已建成各類市場219處,年交易額達到6.91億元,其中專業市場42處,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初具雛形。

雖然慶陽市較早地從抓支柱產業開發入手,使農村經濟呈現出向產業化方向發展的態勢。但是,全市農業產業化仍然處在起步階段:一是商品基地比較分散,產品難以形成規模優勢;二是龍頭企業發展緩慢,沒有大型骨幹加工企業和商貿集團公司,產業鏈條短,效益低;三是運行機製不健全,基地、農戶、龍頭企業之間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四是服務體係尚不完備,農科教、產供銷、貿工農結合鬆散,整體服務功能不強,沒有形成產業化發展的合力。

二、思路選擇

基於上述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我認為,在發展思路選擇上,必須實事求是做好三個定位。

一是思路定位:全麵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三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支柱產業開發為基礎,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富縣富民為目標,在繼續抓好糧油基礎產業的同時,重點發展烤煙、果品、畜牧、瓜菜四大主導產業,積極發展壯大蠶桑、黃花菜、白瓜子、中藥材等區域產業,扶持培育黃豆、洋芋等後續產業。以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為重點,完善運行機製,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龍頭企業,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使主導產業逐步實現產業化經營,帶動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麵發展。

二是目標定位:總的考慮是“抓主抓重,分類實施,兩年建設,五年發展”。具體目標是:重點抓好商品基地、運行機製、龍頭企業建設,使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一個突破性發展,煙、果、畜、菜產品有50%實現產業化經營,其他區域產業逐步走上產業化經營軌道。到2005年,全市四大產業80%的產品實現產業化經營,實現總產值(90不變價)24.55億元,較1999年增長89.3%;提供農民純收入14.37億元,較1999年增長87.8%;提供財政收入1.8億元,較1999年增長1倍。

圍繞這個目標,著力抓好“三項建設”:①基地建設。全市建成烤煙、蘋果、杏、肉牛、豬、羊、蛋肉雞、黃花菜、白瓜子、瓜菜等10類重點商品生產基地。到2005年生產規模占到全區同類產品總規模的80%以上,產品商品率達到70%以上。②龍頭企業建設。通過爭取新建項目和改組、改造舊企業,慶陽地區重點扶持發展產值1000萬元的龍頭企業,到2005年,每個主導產業建成1-2個產、加、銷一體化龍頭企業,帶動全區按照產業和主導產品類型組建農業集團公司或企業集團。③市場建設。到2005年,重點建成西峰果品、糧油批發交易中心,西峰、慶陽蔬菜、肉食中心交易市場,寧縣、環縣畜產品交易中心;其他縣建成連鎖市場。改建、擴建現有集貿交易點,同全市中心市場接軌,向貿易集團發展。同時,各中心市場要逐步同國內專業市場連接,為全市主導產業產品進入全國及國外市場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