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間的誦經聲
天下初定。
8月底,大軍北進。旌旗漫卷,秋風獵獵。元順帝已無心組織一場像樣的抵抗,連夜帶領三宮後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出大都,經居庸關,直奔上都。旋即又棄城而去,全部逃往北方草原。
消息傳回金陵,朝野歡聲雷動。隨即,一首詩在大江南北不脛而走,有水井處皆悄然傳誦——
燕子磯兮一秤砣,
長虹作杆又如何?
天邊彎月是秤鉤,
稱我江山有幾多!
這是上年初秋,太祖皇帝(其時尚未稱帝,號稱吳王)征伐蘇州,將另一位也號稱吳王的軍閥張士誠亂棍打死之後,按捺不住內心興奮,登臨燕子磯而作。燕子磯在金陵城北,山下滾滾長江不盡而來,但見亂石穿空,隻聞波濤如怒。江風浩蕩中,太祖皇帝緩步徐登山頂,放眼丈量,隻覺眼前江山萬裏,胸中豪情頓生,遂口占一絕,取名《燕子磯》。
正當這首詩以君臨天下舍我其誰的帝王之氣懾向四方時,一件小事卻陡然襲上太祖皇帝心頭,令他一連幾天鬱鬱寡歡,有時竟“停箸不食,神思恍然如凝”。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了心事。但他是皇帝,史書上不好說他在發呆,隻好說他神情專注,時刻都在思考國家大事。
其實,他是想起了一個人。
太祖皇帝這年剛翻過四十。他雖出身寒微,相貌奇醜,且幼年失學,流離失所,卻能在戎馬倥傯之餘挑燈夜書,吟詩作對,不能不說是個奇跡。手下人每每吹捧他是“文武雙全、天縱英才”,他也不點破,隻微微一笑,其實他並非僅是粗通文墨。在幼年之時,他便被外祖父摟在懷中,聽其老淚縱橫地喃喃講述當年追隨陸秀夫抗元的往事;稍長,又在黃覺寺中得到了叔父於青燈之下的盡心教誨。這一次,叔父手把手教他識字、讀史……令他一生受用不盡。
這正是江南一年中最美的季節,石頭城裏,桂子飄香;金陵城外,澄江似練。太祖皇帝卻對良辰美景視而不見。眼看天下將盡入己手,不知為何,他心裏反而覺得沉甸甸的。尤其每當落日時分,他登城四望,劉禹錫的那首詩便潛入心頭,像一枚針,刺得他神思恍惚坐立不安——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為開國君主,太祖皇帝比誰都更清楚前朝興衰的道理。就在他站立的腳下,曾幾何時,也曾“千裏鶯啼綠映紅”,也曾“南朝四百八十寺”,然而不過轉眼間,數不盡的金甲銳兵、詩文風流都已被雨打風吹去,杳無蹤影。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暮色蒼茫中,從長江水麵吹來的縷縷涼風掀動太祖皇帝那繡了赤龍的衣袍。他揮手斥退左右。於是,天地間便隻剩下了太祖皇帝一個人。他時而負手而立,時而拈須瞑目,仿佛要從那風的深處、歲月的那頭捕捉回那熟悉的、帶了體溫的聲音……
那是叔父誦經的聲音。
隻有待在叔父的誦經聲裏,太祖皇帝才感覺這世間還有一個詞語叫溫暖。
那時候,太祖皇帝還叫朱重八。
貧苦少年朱重八的叔父叫朱五六。在朱氏家譜的記載中,這個名叫朱五六的人從來就下落不明,仿佛隻是一個麵目模糊的傳說,從未曾留下過清晰的背影,然而在少年朱重八心中,叔父永遠鮮活。
大元朝戶籍嚴明。多年以後,我們依然可以從當年的戶籍資料中查到太祖皇帝那並不複雜的家庭關係:
……五世祖朱仲八,娶陳氏,生三男。老大朱六二,老二朱十二,幼子朱百六。此後血緣明晰:朱百六娶胡氏,生二子,長子朱四五,老二朱四九。朱四九娶侯氏,生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共四人。朱初一娶王氏,生二子,長子五一,次子五四。
朱五四就是太祖皇帝的父親。
叔父朱五六之所以成了元朝的黑戶人口,據後世的曆史學家們考證,原因有二:
一是朱初一繳不起上戶的費用;
二是朱初一供不起三個男丁。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叔父朱五六剛一生下來,就因家裏實在太窮,無法養活,被“舍”給了一家名叫皇覺寺的寺廟,從此成了塵外之人,不能登錄家譜。
朱家為什麼如此窮困?
表麵的原因是大元朝苛捐雜稅太重。太祖皇帝清楚地記得,父親朱初一和祖父朱四九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大元朝的稅款拖欠者。從記事起,這個貧苦的家庭就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父親和祖父一生都在想方設法找一個地方做佃戶,以便過上幾天可以糊口的生活。
那時,父親朱五四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擁有自家的一畝二分田,可以種麥、點豆、插禾。春天來了,再買上一頭牛,耕作的間歇與牛說說話,聽牛哞哞地回應幾聲。一個農民的夢想不過如此。
不知道太祖皇帝那時候明不明白,其實,經濟上的貧困源於權利上的貧困。大元朝是一個極不平等的社會。住在京城裏的統治者把全國人民分為四等,蒙古人為第一等,色目人為第二等,北人(原金朝境內居住的人口)為第三等,南人(原南宋境內居住的人口)為第四等人。條律規定,蒙古人無須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隻需罰交一頭毛驢的價錢。南人中的漢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隻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武器,連一把菜刀也必須幾家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