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決 策 篇(4)(1 / 3)

12日6時已將蔣介石、陳誠、朱紹良、衛立煌、蔣鼎文、邵力子、晏道剛及其他中央人員全部俘虜,蔣孝先、邵元衝及憲兵一團長陣亡,錢大鈞受傷,馬誌超及城防之憲兵警察和一部分中央軍全部繳槍,除蔣死衛士20多人外,西安城內衝突小小,可謂完全勝利。已宣布政治主張及十大政綱。

(二)向全軍宣布加緊準備、待命行動。③《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第十七路軍中的活動》,第107、108頁。

12月13日中午,毛澤東、周恩來致電張學良,其中在軍事部署方麵提出:“胡(宗南)、曾(萬鍾)、關(麟征)等軍向南壓迫時,紅軍決從其側後配合兄部堅決消滅之,如何部署,請隨時電知。”③。

在13日當天,中華軍委主席團致電彭德懷、任弼時,指出:南京已下令免去張學良職務,樊菘甫進兵潼關,萬耀煌師在鹹陽,何應欽到鄭州指揮。令野戰軍除第二十八、二十九軍外,全部在本日內準備完畢,待命向環縣以南出動,至延安、甘泉集中,以迂回至敵主力之後的鄭州等地。②③④《任弼時年譜》,第309、310、310、310頁。

彭德懷、任弼時在當天致電中革軍委,提出軍事行動的建議:(一)壓迫胡宗南西退,在運動中消滅其一部,恢複原有蘇區,鞏固和發展對毛炳文、曾萬鍾兩軍的統戰工作,以援助張學良、楊虎城,推動全國抗日怒潮。(二)如胡(宗南)部退寧夏與關麟征、湯恩伯聯絡,於我們將來不利,應早為準備,破壞其可能企圖。(三)東北軍王以哲部應迅速集中固原,隔離朱紹良、何柱國等關係,劉多荃主力速集西安鞏固陣地。董英斌部速集中平涼、涇川、鹹陽。(四)於學忠部集中蘭州、會寧。②彭德懷、任弼時還於當天致電左權、聶榮臻,要求他們:指揮紅一方麵軍第一、第十五軍團及第二十八軍,於14日清晨以追擊姿勢逼近大水坑,乘胡(宗南)退守時,在運動中截擊猛追,求得消滅敵一二個師,促成聯合戰線。③與此同時,彭德懷、任弼時還命令紅二、紅四方麵軍原地不動,而以第三十二軍進至保牛堡、逼近甜水堡;以第八十一師接替豫旺堡東北軍防務,威脅胡(宗南)敵側背。④

12月14日,毛澤東就軍事部署問題致電彭德懷、任弼時,指出:一、南京已發動大規模內戰,全力對付張(學良)、楊(虎城),主力由潼關開進。二、張(學良)、楊(虎城)內部有許多不穩成分,南京政府拉楊(虎城)打張(學良),紅軍與之靠攏,壯其膽而振其氣。三、靠近張(學良)、楊(虎城),可應付各種事變,遠離則不能。四、西峰鎮靠近王以哲,仍可打胡(宗南)。五、在現地不動,無仗可打,對張(學良)、楊(虎城)危急又不能救。根據這一情況,我野戰軍第一步應開至西峰鎮。《彭德懷年譜》,第166―167頁。

接到毛澤東的電報後,彭德懷、任弼時發布《野戰軍命令》,具體部署是:以紅一方麵軍為第一梯隊,從15日開始南移,到西峰鎮附近集結;紅二方麵軍為第二梯隊,16日開始出動,到慶陽以南地域集結,紅四方麵軍第四軍、第三十一軍為第三梯隊,16日開始出動,到達慶陽附近集結。三個梯隊均限七天到達指定地點待命。第二十八軍、第二十九軍、騎兵第一團仍在現地區監視胡(宗南)敵,掩護主力南移。前總及直屬隊隨第二梯隊15日開始向慶陽、西峰鎮前進。《野戰軍命令》還命令各部要加緊政治動員,嚴格軍政紀律,與友軍建立親密的聯係,加緊擴紅與征集資材等。《任弼時年譜》,第311頁。

12月1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紅軍將領25人聯名致電南京政府諸先生,呼籲他們謀國共之合作,化敵為友,共赴國仇。希望他們立下決心,接受張(學良)楊(虎城)二氏主張,停止正在發動的內戰,罷免蔣(介石)氏,交付國人裁判,聯合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組織統一戰線政府。《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423頁。

就在毛澤東等紅軍將領聯名致電南京政府諸先生的當天,彭德懷、任弼時在發現胡宗南部的孔令恂、周祥初兩師有經惠安、金積向寧夏撤退的跡象,遂命令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和紅二十八軍領導人:一方麵軍仍歸左權、聶榮臻指揮,暫不南進,抓緊大水坑之敵,乘其撤退時堅決消滅之,並向惠安堡尾追,後再行待命南進。③《任弼時年譜》,第311、312頁。

與此同時,彭德懷、任弼時還另電報告中革軍委,紅一方麵軍追擊勝利後,由第二十八軍、騎兵一團接替其擔任追擊。紅一、紅十五軍團集結,準備南進。紅二、紅四方麵軍及前總,則於“明晨向南出動。”毛澤東接到彭德懷、任弼時的電報後,於15日和16日四次電示彭德懷、任弼時,要他們放棄打擊胡宗南的計劃,要求紅軍主力“仍應向西峰方向行動”。並指出,目前敵之要害“不是寧夏或甘肅,而是河南與南京”。無論軍事、政治方麵“均須擊破敵之要害。”③毛澤東在16日淩晨2時致彭德懷、任弼時的電報中指示:請不為胡宗南所迷惑,不把主力變為對胡宗南的鉗製隊,應在戰略主要方向,有決定的自主的施為部隊。“應即開始向延安出動,以10天至12天到達。”⑤《任弼時年譜》,第312頁。

16日18時,毛澤東致電彭德懷、任弼時:“主力秘密東移,切勿暴露;能八天趕到延安最佳。”③④《任弼時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471頁。

彭德懷、任弼時於16日19時複電毛澤東:“完全同意向延安、甘泉計劃。”③同時,又電令左權、聶榮臻、徐海東、程子華等:“戰略改變,野戰軍本月20日集中膚施(即延安)、甘泉待命。”④。

12月17日,毛澤東電示彭德懷、任弼時:延安有民團守城,須打開籌糧,並將延安飛機場占領。⑤就在當天下午,周恩來經延安城外到達延安飛機場,並乘坐張學良派來的飛機前往西安。當天晚上,駐守延安城的民團棄城逃跑。紅軍地方部隊和遊擊隊於次日早晨進入延安城。

從西安事變爆發至12月19日,毛澤東和彭德懷、任弼時雖然多次用電報提出紅軍主力部隊的行動方向和行動時間問題,但主力部隊仍集結於陝北定邊、寧夏鹽池和甘肅環縣一帶。

12月1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為了促進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紅一軍團直屬隊即於當天,隨紅四方麵軍第四軍、第三十一軍組成的右縱隊第一梯隊,向慶陽以西前進。紅一軍團主力為左縱隊第二梯隊,向慶陽以東前進。⑦《聶榮臻年譜》上卷,第194―195、195頁。

12月20日,彭德懷、任弼時致電中革軍委主席團;提請劉伯承來前敵總指揮部任參謀長。電報並建議紅軍主力南出後,西線各部“統歸軍委直接指揮為宜”。③④⑤《任弼時年譜》,第3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