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曹操不稱帝(2)(1 / 2)

他所以要上表陳詞,因為大家反對北伐。主要是國力不強,人心思定,連年征戰,不勝負擔,當務之急,應該使蜀中人民得以喘一口氣,休養生息,醫治戰爭創傷。而諸葛亮卻不顧章 第一,他從漢賊不兩立,到蜀魏不兩存,到有魏則無蜀,到\"王業不偏安,惟坐以待亡,孰與伐之?\"作出了錯誤的判斷。魏雖有吞蜀之心,不過,曹睿上台後,舉朝上下,是主張掘壕堅守,待吳、蜀內亂的。他錯過了章 收在《古文觀止》裏的前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最廣為人知的文章 所以,文學章 審時度勢,量力而行,是一個政治家必須具備的素質。但他一不顧國力強弱,二不顧民心向背,三不顧敵方虛實,四不顧周邊環境,就要向曹魏挑戰,實屬冒進行為。好像所有好大喜功的領袖,都有因冒進而吃苦頭的教訓,而吃了苦頭還繼續冒進,再吃更大的苦頭者,也不乏其人。所以,二次上表,甚至連阿鬥也勸他了:\"方今已成鼎足之勢,吳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阿鬥當皇帝後,可算是一無可取的庸才,獨有章 《蜀記》裏記載:\"晉初扶風王駿鎮關中,司馬高平劉寶、長史滎陽桓隰諸官屬士大夫共論諸葛亮,於時譚者多譏亮托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

吳大鴻臚張儼作《默記》:\"兵者凶器,戰者危事也。有國者不務保安境內,綏靜百姓,而好開辟土地,征伐天下,未為得計也。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空勞師旅,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

章 章 所以,他的親信馬謖認為\"平南方回,軍馬疲敝,隻宜存恤,豈可複遠征?\"他是聽不進去的。譙周的苦諫:\"何故強為?\"他同樣不以為然,甚至連毫無頭腦的後主阿鬥,不解地提出疑問,也都阻止不了他北進的意願。

章 他若是如張儼所說,不將國力消耗殆盡的話,蜀與魏之爭也許是另外的結果。

諸葛亮不用魏延計

諸葛亮始終把魏延看作敵人,至少也是異己分子,不信任,不重用。一個老百姓,存偏見,頂多自己吃虧,但一個領導,以成見看人,形而上,唯心論,不但害人,還要害己的。

孔明之所以先南征而後北伐,是想在蕩平後院之患,把擾亂邊庭的南方少數民族平定下來,再騰出手來進行戰略反攻,出祁山,過秦嶺,兵臨渭水,直逼畿輔。想步曹操官渡之戰、周瑜赤壁之戰的後塵,通過一次大規模的戰爭,扭轉形勢,實現其政治抱負而名垂青史。

他章 《三國演義》是一部講計謀的書,至今被政治家、軍事家,乃至於所有動心眼的人,視作一部簡明教科書。章 可惜,章 看起來,一個偉人,\"從善如流\"章 當時,魏主曹睿臨位不久,司馬懿被閑置,章 他一生用兵謹慎,章 說到底,戰爭,能不冒一點風險?除了他軍事上的保守主義外,就不得不從他的感情、性格上找找章 上帝造人的時候,設計章 在文人章 劉備生前對魏延十分信任。\"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皆驚。\"但與諸葛亮談到馬謖,卻認為是\"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劉備章 諸葛亮所以對馬謖\"深加器異\",就因為馬謖好紙上談兵,能順從他的意旨,而對魏延一直持懷疑和仇視的態度,動不動就要把魏延推出斬首。說穿了,就是魏延不怎麼買他的賬。

《三國誌》載:\"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看來他們帥、將之間的矛盾,早就相當地尖銳了。所以,諸葛亮在上方穀設計火燒司馬懿父子時,章 由此可見,有才能的諸葛亮,也未必不存有複雜的嫉妒心理。而一旦由嫉而恨,就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了。

中國人對人的評價,不太注意人是在不停變化,壞可能變好,好可能變壞的方麵,章 正是由於他的過分視部屬為敵,他的狹隘,無容人之量,以及他的嫉妒,已難分好歹。所以,在他臨死前的最後安排,就促使魏延生變作亂。本來戰鬥力已很疲軟的蜀國軍隊,至此,則是強弩之末,不堪一擊了。

魏延之亂,始於諸葛,章 對魏延章 以一支弱勢的軍隊,要去和強大的對手打正麵戰爭,卻以不可冒險為名,放棄章 大樹底下不長草

奪城者將,奪國者帥。

諸葛亮在政治上,是帥才。正是他的三分天下,聯吳抗曹的決策,才能以最弱的力量,躋身於吳、魏之間,而成鼎立之勢。蜀能建國稱帝,在三分中舉足輕重,如果沒有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立足荊州,謀取益州之藍圖,樊城、江陵之敗,按劉備的想法,南奔蒼梧,投靠吳臣,充其量也就是流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