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一提奸雄,必定馬上想到曹操。如果看過京劇,立刻就會在腦海裏浮現出那張大白臉,章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裏說:\"曹操父見殺而興兵報之,是也;坑殺男女數十萬人於泗水,遍屠城邑,則慘毒不仁,惡滔天矣。雖然,陶謙實有以致之也。\"說實在的,就光明磊落章 細想起來,曹操章 王夫之對陶謙評價極低,說他很差勁,說他也頗不是東西。\"蓋謙之為謙也,貪利賴寵,規眉睫而禍福者也。然則曹嵩之輜重,謙固垂涎而假手於別將耳。\"老先生總結曰:\"吮鋒端之蜜,禍及生靈者數十萬人,貪人之毒,可畏也夫!\"所以,什麼謙謙君子,什麼長者風度,什麼見賢思齊,什麼溫良恭讓,章 人,為什麼要長一個腦袋,而且章 公款喝酒考
公款喝酒,始於何時,如何製度,史無記載,但李白鬥酒詩百篇,陶潛種?不種穀,阮籍飲酒步兵廚,一直上溯到給漢高祖出主意的高陽酒徒審食其,他們喝酒,看來都有占公家便宜的嫌疑。所以,凡能夠坐到主賓席的中國人,都有資格喝不用自己付款的酒,大概是具有悠久曆史的酒文化,或約定俗成的酒傳統了。
休看中國仍是初級階段,不過稍微溫飽,但在用支票埋單的花銷上,早就全麵小康了。
《三國演義》裏,有兩位堪稱英雄的人物,也是因為喝章 喝不用自己掏腰包的酒,也有其弊端,唯其免費,便無節製,唯其無節製,便要壞事。
曆史的辯證法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漢末的事,那時天下大亂,諸侯蜂起,稱霸爭雄,但是,從西涼殺來洛陽的董卓,一個無惡不作的軍閥,廢了一個皇帝,又立了一個皇帝,自封相國,君臨天下,實行殘酷統治。於是各路諸侯對章 但是,章 曹操發起的章 我們常常看見坐在一張飯桌上的人,觥籌交錯,酒酣耳熱,幹杯頻頻,信誓旦旦,那簡直像一奶同胞般的親密,可是,未必見得席終人散後,那份稱兄道弟的情誼仍在。因此,什麼八拜之交,換帖之誼,該翻臉一樣翻臉。什麼至愛友朋,本家姻親,照樣反目成仇,六親不認。
其實,在人際關係中的任何一種形式的結合,都難逃脫由合而分,從聚到散的客觀規律。有章 人與人如此,國與國何嚐又不是如此呢?烽火硝煙,種族屠殺,人肉炸彈,恐怖襲擊……章 所以,悟透一些分合聚散的生活辯證法,對世間萬象多一層理解,不也是件益智的好事麼?
董卓進洛陽
公元188年,董卓進洛陽,\"每夜入宮,奸宿龍床\";\"卓所願無極,語賓客曰:'我相,貴無上也'\",然後燒掉洛陽,遷都長安。董卓死後,西涼兵痞和盜馬賊之流的部將,李?、郭汜、張濟、樊稠,以及白波帥韓暹、李樂、胡才等原係黃巾餘黨,被招安的\"山林嘯聚之賊\",也\"搶掠宮嬪彩女入營\",\"趁勢擄掠居民\",\"連名保奏無徒、部曲、巫醫、走卒二百餘名,並為校尉、禦史等官,刻印不及,以錐畫之,全不成體統\"。章 權力、金錢、女色,是所有造反農民登上寶座以後,少不了三部曲。
而為達到章 所以,中國曆史上的每一次農民革命,無不使文明進步的成果,統統毀於一旦,而付出曆史倒退的沉重代價。
曹操與文人
曹操對待文人,常采取鐵血手段。
千古以來,章 曹操對待文人之狠,原因有二。一、近代學者陳寅恪先生所說:\"夫曹孟德者,曠世之梟傑也。其在漢末,欲取劉氏之皇統而代之,則必先摧破其勁敵士大夫階級精神上之堡壘,即漢代儒家思想。\"所以,他殺崔琰,殺孔融,殺楊修,殺禰衡,處置董承衣帶詔案,吉平下毒案,都是著眼於\"摧破其勁敵\",也就是以儒家思想為精神基礎的士大夫階級章 二、還應該看到孔融、楊修、禰衡,都是他的文學同行,如果考慮到文人的天敵永遠是文人的話,其間的嫉妒因素,要是發酵起來,那是很可怕的。隋煬帝楊廣討厭詞臣薛道蘊詩寫得比他好,找了一個借口,將他殺了,然後悻悻然說:\"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所以,擁有最高的,和最大的權力的那最高統治者,也喜歡舞文弄墨,吟詩作對的話,對於仰其鼻息的文人來說,絕對不是什麼福音。
嫵媚關羽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終於要走了。\"上馬金,下馬銀\"也留不住的曹操,不得不履行諾言放行。至此,一切外部的因素都不重要,關羽的義無反顧地要走,曹操的再三再四地要留,則完全是兩個男子漢間充滿感性的互動。其實,曹操當真地不放關羽走,也絕對能讓他走不成,但是,可想而知,結果必然有二。一、留住了人,留不住心,徒勞無功;二、撕破了臉,大打出手,兩敗俱傷。在章 而他的非走不可,因為他和劉備有一個生死承諾,正是他不背盟誓的人格力量,正是他堅貞守約的信義精神,也更使求才若渴的曹操,下定決心挽留。而關羽,當他不得不掛印封金,作出一走了之的決斷,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至少,在章 關羽與孔明
《三國誌》評價關羽,隻是一員虎將而已,與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並列。並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從章 在《三國演義》中,抬得最高的,一是諸葛亮,一是關雲長,但章 某地關帝廟門口的對聯,章 無論看人行事,兩分法,還是能夠避免偏聽偏信,偏袒偏私,偏執偏頗,偏心片麵的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