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承受風險的程度和投資目標嗎?
你了解基金產品嗎?
你了解應該拿什麼錢來買基金嗎?
保守派:隻要求收益能比銀行利息高就可以,不在乎額外的收益高低。
防守派:在取得比銀行利息高的情況下,收益略高於券商或者銀行的集合理財產品的收益。
積極派: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追求比較高的收益。
激進派:抗風險能力強,喜歡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基金品種。
現在,你知道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投資者了嗎?了解自己,了解基金產品,知己知彼,才能夠買到最合適你自己的基金。
案例。
家住朝陽區柳芳北裏的於大媽退休在家,平時帶帶孫子,逛逛公園,生活一直自在清閑。然而,自打她去年買了幾隻股票型基金以來,生活徹底變了樣。以前於大媽沒事經常去鄰居家串串門,自從當上基民以後,便成了附近一家銀行的常客。於大媽以前看報,最愛看民生、熱線版,登的都是身邊的事。可現在,每天早晨拿到報紙之前,心裏都惴惴不安,一拿到報紙就直奔主題——基金版,看看淨值變沒變。要是淨值漲了,於大媽心裏一天都說不出的高興;要是跌了,她就開始琢磨、分析,有時甚至去銀行看電子屏幕確認,進而找專家谘詢。雖說從去年到現在,於大媽這幾隻基金也賺了一些錢,可原來安逸平靜的生活全被打亂了,她現在滿腦子全是基金,想停都停不住。
專家分析。
首先,於大媽很有可能是受了去年單邊牛市的影響,投資基金的數額可能超出了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產生了憂慮和急於獲利的情緒。對於於大媽這種退休人士來說,投資的首要目的是養老、醫療,重要的是財富的保值,應該多做些穩健型投資。就具體操作來講,按照近來總體的經濟趨勢,把投資比例維持在銀行儲蓄和國債40%、銀行理財產品30%~40%、股票和基金30%以下較為合理。
其次,每天都關注基金淨值的變化沒有必要。我認為一周看兩次或三次就足夠了。既然於大媽買的是股票型基金,而不是LOF或封閉式基金,而且把基金作為一種理財方式,不是做短線,那就大可不必成天為了漲跌那幾分錢而憂慮。如果對一隻基金比較看好,即使一天甚至一段時間在下跌,相信投資者不會斷然拋掉。成天看行情隻會徒增心理負擔。
另外,有兩份報表——基金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年報需提請廣大投資者注意。關注這兩份年報,主要是看基金公司的持倉情況及整體盈利情況。事實上這也是投資者決定增資還是贖回的重要參考。基金2006年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開放式基金個人投資者持有比例達到74.21%,比去年上半年末增長了18.05個百分點,而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卻從上半年的43.84%降到了25.79%。與此同時,封閉式基金的持有人結構卻表現出明顯相反的趨勢。所以,敏感的投資者很容易從年報中“嗅”到投資動向,進而改變自己的投資策略。
點評。
基金說到底隻是一種理財方式。它不是生活的目的,更不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累贅。理財技巧需要學習,但理財的心態更應該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