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開始的基金風潮愈刮愈熱,許多人紛紛加入到購買基金的隊伍,基民們的投資熱情越來越高。但是專家認為,在基金熱銷的背後存在著許多風險。現在一些基金投資者連什麼是基金都弄不清楚,一些投資者還認為基金和銀行存款一樣沒有風險,有些投資者剛剛嚐到投資的甜頭,就把家裏所有的錢拿來買基金……為此,專家總結出“五不要”投資策略,供廣大基民參考。
不要將全部資產投入到基金市場。
有些投資者不考慮自己未來可能的支出或收入狀況,在基金過往業績尤其是2006年基金火暴賺錢的感召下,把自己的積蓄傾囊而出,進行基金投資。這樣既影響正常的家庭開支,也不好應對不時之需,如遇到市場下跌,投資心態也會大受影響。
建議:對於投資應做到理性,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分散投資很重要。
不要有短期發財的想法。
部分基金投資者尤其是新進入基金市場的投資者,也許會以過去一段時間購買基金所取得的收益,來預測未來短期內能夠獲得收益,幻想著短期內可以迅速發財,其實這是不可取的想法。尤其是一些偏股型基金,它是一種長期投資的理財產品,隻有長期投資才能更好地分享公司成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建議:基金投資最重要的是,投資者要根據自己未來的收支情況,從一個相對長期的角度規劃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案。
不要認為基金是一種“坐等”的投資產品。
基金與憑證式國債有相同之處,即長期性。國債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在購買時已經規定了到期收益及利率。基金與憑證式國債也有不同之處,即安全性和收益性。國債被喻為“金邊債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沒有風險的”。但基金不同,“共同投資、專家理財、收益共享、風險共擔”這16個字就足以說明基金是有一定風險的。在收益上,國債為固定收益,而基金卻不是這樣。所以,投資於基金不能像購買憑證式國債那樣“坐等”收益。
建議:投資者要時刻關注基金的動向,從而了解基金淨值的變化,必要時進行基金的贖回和轉換。
不要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隻有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及對風險大小不同的基金品種有具體的認識,清楚地知道什麼是股票型基金,什麼是混合型基金,什麼是債券型基金等,才能更好地進行投資選擇。一般來講,股票型基金因風險較大,不太適合年齡較大的投資者;債券型基金因風險收益相對較低,更適合老年人投資;中青年人在收入穩定性、未來收入預期和風險承受能力上則不同於老年人,一般來說更適合持有股票型基金。
建議:正確估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才能使投資做到遊刃有餘、條理清晰。但是一味的保守與高估同樣不可取。年齡段劃分法是正確估計一個投資者投資能力簡單而有效的辦法。
不要隻追求基金的分紅。
現在一些投資者隻關注基金的分紅情況,分紅越多,公司實力越強。一般來講,基金公司在預期證券市場波動不定時,也會派發紅利,傾向於把已實現收益派發給基金持有人。如果預期證券市場趨勢向好,管理人(基金公司)也未必要派發紅利。因此,基金公司派發的紅利不一定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