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東漢
王曲鎮,位於西安城南的長安區中部偏南。
終南山北麓石砭峪流出的河,叮咚如琴、浪花如雪,給峪口外沿岸帶來了春華秋實,詩情畫意。當它流經蒼莽神禾原西崖畔下時,拐了一個美麗的彎。這個彎曲的流域竟形成一個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物寶天華、曆史輝煌的王曲古鎮。
王曲鎮街景
王曲鎮南毗五台鄉,與終南神秀南五台遙遙相望。北接韋曲鎮,車通古城西安。西邊與子午、黃良連畔。東邊越神禾原可到古樊川,即太乙、杜曲兩鎮。河川古稱禦宿川,神禾原上的南、中、北江兆和馬廠也屬王曲所轄。王曲總麵積43.21平方公裏,人口4.2萬多人。何——子路、西——彌路、環山路交織穿境,交通四通八達。王曲曆史悠遠,文化底蘊深厚,集市貿易源遠流長,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旅遊資源豐富,自古至今為軍事要地,又有“小西安”之美稱,為長安八大鎮之一。
一、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王曲鎮
新石器時代的王曲遺址
依神禾原、傍河水的王曲北堡寨、南堡寨、藏家莊,及其南北方圓5平方公裏範圍內,考古工作者曾發現大量陶片、20件完整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還發現多處文化堆積、一座周代墓葬。據考古專家分析,確認北堡寨地下文化層主要是仰韶文化,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南堡寨地下文化層大體上屬於龍山文化,晚於仰韶文化,遺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黑陶文化。藏家莊則是周代文化遺址。王曲遺址向東延伸到神禾原上的北江兆、中江兆村。橫亙於中江兆、北江兆、藏家莊和北堡寨之間的柳溝,以及南堡寨、北堡寨和藏家莊之間的東峪河,河岸溝側的土壁上都可以看到文化層。考古工作者曾發現不少的陶片、陶銼、骨箭頭。我們可以想見,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們就在王曲神禾原畔、水之濱生活、戰鬥,繁衍生息。他們在這裏狩獵、采集、燒製陶器,頂風抗雨,創造著新石器時代文化,為人類文明創業史拉開了驚天動地的序幕。王曲遺址也是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進化曆史的文物寶庫。
十三省總城隍與“二月八”古會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城。劉邦手下大將紀信與劉邦長相很像,他為了掩護劉邦脫險,裝扮成劉邦的模樣出城迎敵。項羽信以為真,將假劉邦連人帶車焚燒於城下。
劉邦依靠張良、蕭何、韓信奪取天下,建立西漢,史稱漢高祖。漢高祖劉邦感念大將紀信的忠誠和英勇,特封紀信為江北十三省總城隍,主管陰司城防及諸項行政事務,也算“地下之王”。
紀信的誕辰是農曆二月初八日,人們為紀念忠勇化身紀信,就在農曆二月初八這天彙集王曲城隍廟,舉行盛大、隆重的紀念活動。敲鑼打鼓,放鞭炮,踩高蹺,抬社火,唱大戲,燃粗燭燒高香,祈求城隍保佑: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王曲“二月八”古廟會,每年有十幾萬人參與活動,善男信女及廣大物資交流者來自方圓省內外,活動內容與時俱進,發展成科技文化活動和物資交流。“二月八”提高了王曲的貿易地位,王曲集市更加繁榮,成為長安南鄉重要物資集散地。王曲“二月八”古會被陝西省文化廳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絕路嶺改稱青龍嶺
相傳,王曲街道之南,沿神禾原的東峪河兩岸坡陡勢險,常年有水聲淙淙,偶爾有野鴨翔,草木旺盛,現稱青龍嶺,而原稱絕路嶺。
商末,周武王伐紂,商朝太師聞仲率兵抵抗,戰況慘烈。聞太師兵敗,潰逃至此,退入該嶺一個洞穴,負隅頑抗,最後壯烈犧牲,故稱絕路嶺。至今,此嶺猶有一洞,相傳是聞太師藏身之處,人稱“太師洞”。太師洞深不可測,神秘怪異,遊人窺之惶恐。
1935年,東北軍被調入關中,張學良將軍在絕路嶺上建起五間仿德式宿辦公館。門前約有一公頃空地,種植花木,周圍以枸杞刺樹為綠牆,將絕路嶺改稱青龍嶺。同時,張學良在王曲創立軍官訓練團,教授軍事技術。他在這裏接見來賓,策劃抗戰事宜。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將軍被蔣介石監禁,離開西安。青龍嶺上的張學良公館成為胡宗南官邸。他擴占民田20多畝,栽花種草,這兒成為花園式別墅。在胡宗南籌辦下,蔣介石的二兒子蔣緯國在青龍嶺舉行隆重婚禮。現在,這一重要的曆史遺址猶存。
古老而神奇的傳說
王曲之曲,跟河有關。河發源於石砭峪的大瓢溝、小瓢溝、仙人岔和北四岔、後溝、龍窩子溝、大板岔、水洞子等支溝,出口彙入天子峪河、抱龍峪河、子午峪河、台溝和白石溝,流經五台、王莊、王曲、郭杜彙入河。河流到神禾原下呈弧狀,朝東彎曲呈弓背狀,水流向鎬京城郊的鎬池。鎬京之名源於河。改為“鎬”,有固若金湯之意。又因與周武王有關,河彎曲之處稱為王曲。第二種說法跟城隍廟有關。漢高祖劉邦封紀信為江北十三省總城隍,城隍乃“地下之王”,所以,河到此彎曲的地方應稱王曲。第三種說法是與禦宿川相關的。漢武帝在此地打獵,往往到傍晚,難以返回長安,就在這裏建行宮,並引河入宮,引水的渠稱為王渠,此地形成的村便叫王渠村。宋人張禮曾“飲於禦宿川之王渠”。即如今的王曲鎮。河水半環繞的神禾原、禦宿川,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南望秦嶺諸峰如翠屏,東依神禾原鬆柏掩映,西邊是稻田荷塘綠中點紅,北邊是通往長安城的古道……所謂王曲,該是最美的河灣了吧!
古人雲:禦宿川因“川在長安城南,為漢武帝離宮,禁禦人不得遊觀。長宿其中得名”。禦宿川就是現在的皇甫、王曲、子午、黃良一帶,亦稱河川。土地肥沃,稻田片片相連,路旁和田埂樹木成排,溪渠如網,水注荷塘,水中有魚蟹蝦鱉,岸邊有對鵝群鴨,柳絲拂漣漪,孩童戲水,村姑洗衣,老翁垂釣,老嫗淘菜,風光似江南水鄉。這裏地形複雜,又有水貫南北注入河,古時草木旺盛,鬆柏蔽日,野獸野禽繁殖迅速,漢武帝在這裏策馬逐鹿,箭射飛雁,往往收獲甚多,樂而忘返,夜宿離宮自然是常有的事情。
唐代宗李豫廣德元年(公元763),吐蕃族入侵關中,直打到長安城北邊的渭河橋頭。唐代宗李豫逃至陝州。吐蕃人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傀儡皇帝,以便統治漢人。駐紮在禦宿川的唐代名將郭子儀和王延昌商議,由禦宿川出發去商州收攏逃潰的六軍將士,過藍田遇見元帥都虞候臧希讓和鳳翔節度使高升,得到將士近千之眾。郭子儀派王延昌去商州收攏潰逃將士。逃竄到商州的將士聽說郭子儀率領,都願意跟隨聽令。結果,糾集到4000將士,郭子儀與各路大軍打敗了占據長安城的吐蕃人,深夜擊鼓進軍,收複了長安,唐代宗李豫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