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政協
終南鎮位於周至縣城正東12公裏處,總麵積60.6平方公裏,耕地麵積53616畝,鎮區麵積8平方公裏。轄30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全鎮總人口63000人,占周至縣總人口的九分之一,是周至縣第一古鎮,為周至東部經濟、文化、商貿中心。
終南鎮門樓
終南古鎮曆史悠久,約形成於西周初期,曾因山清水秀、村社輳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享譽關中。西周時矢侯封地被封為矢國。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於終南初次置縣,稱為宜壽縣。後曾曆置終南郡、周南郡、恒州等,僅置縣曆史就長達700餘年。因曾置縣,故鎮區尚存城隍廟一處,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終南古鎮人文底蘊深厚,早在秦漢時期就被視為風水寶地。秦昭王時被封為上林苑。其時,苑內百畝翠竹枝繁雲天,百畝垂楊婀娜多姿,稱曰長楊宮。漢初“休養生息”之時曾開放秦的苑囿園池讓人民耕種,成為米糧之鄉。到了漢武帝時期,武帝凡事爭強好勝,好大喜功,啥事一人說了算,建元三年(前138)武帝經常微服出遊,去終南山一帶打獵,大隊人馬馳於禾稼之地,百姓極為所患,民皆呼號罵詈。後來,武帝為了他的十萬大軍能夠不受任何影響和幹擾的奔馳校獵,於是命中大夫吾丘壽王征購戶、杜民田,擴建上林苑。此舉亦引起朝臣不滿,時有從臣東方朔上《諫起上林苑疏》極力勸阻興建宮苑,建議武帝重視農桑,恤民疾苦。武帝雖然肯定了進諫的好意,並進行了嘉獎,但按照自己原先的計劃擴建了上林苑。《漢書·元帝紀》記:永光五年(前39)上幸長楊射熊館,大事騎獵。《雍勝略》載:長楊宮在周至東南32裏(今終南鎮竹園頭村),“宮門建有高台射熊館(亦作觀)”供皇帝觀看校獵。漢武帝曾多次在此狩獵,而且喜好親自與獸搏鬥。司馬相如見武帝以萬乘之尊親履險境不以為然,乃作《長楊賦》。王龍標在《青樓曲》曾寫道:“白馬金鞍隨武皇,旌旗十萬獵長楊。樓頭少婦鳴箏笙,遙見飛塵入建章。”描寫的就是漢武帝射獵的宏大場麵。漢成帝元延二年(前11),下今扶風郡調集民眾,西自褒斜穀,東達弘農郡,南到漢中秦嶺中,張設捕獸網點。捕到熊羆、豪豬、虎、豹、長尾猴、狐、兔、麋鹿等,運到射熊館,建圍欄圈住,令少數民族使者入欄與野獸搏鬥,誰捉到什麼野獸,就獎賞給誰。漢成帝以觀賞為樂。關中地區因這次民眾捕獸,致使秋收無法進行。因之揚雄方作《長楊賦》。
在終南古鎮村堡史話中,當數終南毓興村的北堡最為有名。終南北堡位於終南鎮北麵,北周天和二年(567)命名為終南北堡。宋元曾在終南北堡城南建立太平興國宮,簡稱太平宮。殿閣宏麗莊嚴,四周風光清幽。內有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禦容。有碑,徐鉉作銘,王欽若作記,今廟碑俱毀,僅存遺址。宋仁宗嘉七年(1062)二月,蘇軾任鳳翔府通判,奉詔分往屬縣減決囚禁,曆經寶雞、虢、眉、周至四縣所《行紀》詩,在寫到太平興國宮時說:“先帝膺符命,行宮畫景冕旒。待臣簪武弁,女樂抱箜篌。秘殿開金鎖,神人控玉虯。黑衣橫巨劍,披發凜雙眸。”暗諷趙光義斧聲燭形弑兄篡位,怕人心不服,特意讓道士待守真編造了一套神告身膺符命應為帝王的鬼話,來欺騙朝野,震懾人心。並廟視神,而道教因待守貞的緣故,也大大地興盛起來。
毓興村不僅古跡悠久,而且人文蔚起,終南北堡乾隆二十五年(1760),郝適就中了進士,先後任江西新奉縣,四川南部縣等知縣。在任政績卓著,為百姓稱道。從嘉慶到同治年間,僅路氏一門三代就出了五位進士,並且文才出眾,三位進了翰林院,其中路德、路慎莊父子最為出名。
路德(1785-1851),字潤先,號鷺洲,終南鎮北堡人,資質穎悟,刻苦好學,自幼隨父於任所秉承嚴教,矢誌讀書。清嘉慶十二年舉人,十四年(1822)進士,後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散館後改任戶部湖廣司主事。父喪丁憂三年,十八年考為軍機章京。公事之暇,讀書作字,京師求文字考殆無虛日。道光二年(1822)因眼疾請假歸裏,靜養三年,目複明,以母老不複任,決意潛心治學。曆主關中乾陽、宏道、象峰、對峰各書院,教人專以自省身心,講求實用為主,古以不對求,不嗜利為治心立身之本。生平研經躬道,不事偏倚。朝邑閆敬銘師事路德最久,稱其懷抱峻潔,遺棄榮利,言學理切近踏實,無門戶標榜氣習。
路德曆講諸書院20餘年,訂立課程,因材施教,陝、晉、江、浙從多士子恭拜門牆,其中進士,任京處各職者數以百計,舉人、生員及再緒弟子數以千計。於製藝文,試帖詩的造詣,路尚為清季一代宗師。因之,海內持詩卷以求品題而增聲價者,更是不可勝數。一生著作有《仁在堂示集》11種,《檉華館示集》、《檉華館詩集》、《蒲編堂訓縈草》,還有評改的《明示明》,厘定他人著作的《五經文漪》、《三老人詩集》、《二竹齋詩集》等。皆風行海內,甚至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