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政協
司竹,故名,意思就是朝廷專門管理種植竹子的機構,司竹鄉又稱司竹園,故址在周至縣城東7.5公裏,今司竹鄉政府所在地北司竹村一帶。古代這裏竹林麵積很大,先後曾設置有司竹監、丞、都尉等官府機構,由此得名“司竹府”沿用至今。現在的司竹鄉人口1.46人,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獼猴桃基地。獼猴桃為司竹人民的支柱產業,全鄉已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生產體係,全鄉共種植獼猴桃15000畝,建成冷庫280多個,開辦獼猴桃信息服務部150多家,司竹鄉已成全縣獼猴桃的信息中心和集散地,桃鄉的美名早已名揚全國。
古鎮一角
據《穆天子傳》記載:“南山竹林,乃周穆王西征,曾於玄池演奏廣樂三日,是日:樂池乃植之竹,因在芒水(黑河)旁,故植竹又曰芒竹。”《史記》:“渭川千畝竹。”《漢水注》:“芒水之曲多竹林。”都是指司竹的園林。根據史料記載司竹園自古為皇家園林,早在周、秦時期朝廷就在周至黑河兩岸植有大片竹林,並設專門管理竹子的機構負責竹子的砍伐孚用,司竹園內的竹子麵積之大,周圍長達百餘裏。因之周至東部不少村堡的名字都與竹子關聯,如南司竹、北司竹、竹園頭、竹護村等。
司竹境內茂密的竹林,四季常青,蒼翠欲滴,景色秀麗,環境幽雅,實為別致的風景旅遊區。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學士賦詩作畫,有的還在這裏長期隱居。宋代蘇東坡瀏覽了司竹園後,曾在這裏寫有“二曲林泉勝,三川氣象侔,遠山弊麥早,臨水竹篁修”的詩句。朝廷為方便遊樂,專門在司竹建有離宮、亭榭、寺院。現在北司竹村周圍尚有竹林宮、竹林寺等遺跡。
古代的司竹園,竹林成片,曲徑蜿蜒,幽深莫測,屯兵作戰,易守難攻,是軍事上的天然屏障。不少有名的軍事家就是以司竹園做後盾,打過不少漂亮的戰役。其中唐代平陽公主司竹園起義就是最著名的一次。
平陽公主是唐代開國黃帝李淵的第三個女兒,自幼生長在京城,後嫁柴紹為妻。柴紹為隋太子(煬帝長子)侍衛宮,驍勇善戰。隋大業十三年(617),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召婿柴紹前往。紹臨行語其妻李氏道:“嶽父大人要在河東起兵,以圖大事,我必經前往參加戰鬥,此事萬分緊急,又萬分機密,與你同去則不可,留你一人又怕及禍,我實在放心不下,不知如何是好。”平陽公主從容答道:“你盡管放心去吧,我一婦人易於潛匿,當自為計。”柴紹去後,平陽公主歸戶縣別墅“散家資、聚眾徒”,得知從弟李神通亦從長安逃回戶縣山中與長安大俠史萬寶等裝備起兵事宜。平陽公主立即聯絡神通合兵攻下戶縣,又與司竹園各路群雄何潘仁、李仲文、向善誌、丘勝利等聯絡合兵7萬之眾,以司竹園為大本營指揮各路軍隊起兵反隋,一舉攻占周至、武功、興平等縣,接著親率精兵萬餘到渭北與李世民會師,人稱“娘子軍”,一時聲名大振。會師後,李世民不禁驚喜交加,隨後率兵過渭河至司竹園,居住竹林宮內。
在司竹,從唐朝流傳至今的三月初一火神娘娘廟會也是為平陽公主所立。相傳,平陽公主定居竹林宮後,常去竹林寺裏遊玩賞景,寺中和尚見公主貌美,邪念頓生,尾隨公主至竹林深處,強拉硬扯不肯放手,將公主拖至寺中藏匿起來。宮人尋遍竹林寺廟,終無人影。上報朝廷後,高祖大怒,傳旨火燒竹林寺,數十裏竹林斷斷續續燒了半年之久,一切皆化為灰燼。公主焚身竹林之後,司竹民眾念及公主樂善好施,奪富濟貧的品格,便供奉公主的靈位,敬奉為火神娘娘。大火之後,皇上詔示司竹官員,祭祀公主亡靈,並以火燒竹林寺之日三月初一為祭日。此後火神娘娘廟遂立,會期為三天。每年唱大戲三天四晚,並約定成俗,自二月三十晚至三月初一,大戲連唱,一天一夜不落台。廟會期間,各地善男信女聚集廟堂,焚香化表,徹夜誦經,說書勸善,自娛自樂,自發為火神娘娘守夜。正會之日,四裏八鄉群眾以村為單位組成敬神隊伍,敲鑼打鼓、抬著各式紙紮工藝、雕花大臘向火神廟走來。以北司竹村作為東道主,組織鑼鼓遠接遠迎,然後繞戲台主會場一周,送至廟前,場麵宏大氣勢壯觀。各村所送大臘,或人物花鳥,或樓台亭閣,工藝精巧,富麗堂皇。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天上地下,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巧奪天工。社火、芯子是古會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長竿火筒鐵炮開道彩旗儀仗、百麵鑼鼓、幾十匹對馬一路排列前進,威武雄壯,古樸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