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政協
厚畛子因山水而得名:山陵高大曰厚,黑河源頭曰畛。《山海經》中有“青姿之山,畛水出焉”之載,故而得名厚畛子。也有另一種解釋:當代著名作家葉廣芩經過考證後認為,厚畛子實際上是後來人以儻駱道在此相對的寬度命名的驛站。厚畛子鎮屬周至縣所轄,位於太白腳下、黑河源頭,與佛坪、洋縣、太白、眉縣相鄰。該鎮生物資源、水力資源、森林資源豐富,尤其旅遊資源具有壟斷性,並且是唯一兼跨長江、黃河兩大水係的景區鎮。全鎮總麵積822平方公裏,人口3500人,素有“中國山茱萸之鄉”等多項榮譽稱號。
秦嶺乃“天下之脊”,是我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它同淮河一起形成了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太白山不僅是一個自然資源的巨大寶庫,這裏有各種植物500多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26種。這裏森林垂直分布帶特別明顯:有分布中低山區的落葉闊葉林帶;有中山區的針闊葉混交林帶;有中高山區的針葉林帶;也有高山區的荒漠灌叢草甸帶。高山上有第四紀冰川遺跡,是旅遊、登山勝地和各種學科研究教學基地。太白山藥用植物名目繁多,且自成體係,奇花異卉俯拾皆是,素有“太白山上無閑草,滿地遍野都是寶”之稱。曆史上的封禪祭祀活動和相關記載多次見之典籍,文人墨客、學者雅士留下的詩詞楹聯、典故傳說源遠流長,它們均已成為太白山曆史文化積澱的重要組成部分。太白山是道教聖地,山上山下修建了40多處宮觀廟宇,如太白廟、藥王殿、南天門、玉皇殿等。在林木蔥蘢的群山之中,逶迤伸展的跑馬梁下,靜臥著一座清代佛坪廳城的遺址,殘存的古代城牆、城門、碑碣、雕刻、衙署、書院、寺廟、街市以及具有陝南風格的居民建築,無一不閃爍著曆史文化的光輝。加之群山環抱、一水中流,林木蒼翠、村舍稀疏,儼然一派世外桃源的絢麗景色。在老縣城這個高山石頭城中,有全國罕見的《三龍戲珠》浮雕、《朝天吼》石刻等,極具曆史文物價值。難怪人們形象地把老縣城譽為“北方的香格裏拉”。
全鎮開辟為老縣城、厚畛子鐵甲神穀、沙梁子、大蟒河四大景區,各景區都各具特色。太白山勢高聳,水溫差異大,氣候垂直分布效應明顯,因而自山麓至山頂,沿山體分布有暖溫、中溫、寒溫和亞寒四個氣候帶,天象景觀獨特,氣候變幻莫測,構成了“一山曆四季,十裏不同天”的獨特氣象景觀,“太白積雪六月天”自古便是“關中八景”之一。在旅遊開發上“以環境保護為前提”,“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求發展”的戰略,使厚畛子成為名副其實國內一流的生態旅遊區。
完整的古城遺址
從周至縣城南行110公裏,由古儻駱道中段越秦嶺,到長江流域的漢江支流清水河畔,豁然一片船形坪地。坪地上有座古城,在已經殘缺的高大城牆上,神秘地記錄著遙遠的輝煌。這就是湮沒已久的佛坪古城遺址,國內罕見的保存較完整的古代縣城遺址之一。
這塊坪地原先是遮天蔽日的原始鬆林。清中期,為開發深山區,扼守儻駱道,疏散人口,設立級別略高於縣級的佛坪廳,廳同知五品官。這是清政府鼓勵官員進山的措施,清道光四年(1824)佛坪廳首任同知景梁曾招撫移民,在這塊東西約5公裏、南北約1.5公裏的船形坪地上,伐古樹、繪城圖,采石條、燒石灰,運沙土、夯城基,蓋衙門、修住宅,築城建署,次年建成佛坪廳。當年留在城西的一棵塔形古鬆,現高30多米,胸徑3米有餘,像船形坪地上的桅杆,是創業者的天然紀念塔。
跨越歲月的風煙,佛坪古城整齊的街道布局依稀可辨。城內東西一條大街,正中至南門一條副街。同知府正對丁字街口,兩邊雁陣般排開守備、把總、司獄、學署、書院、常平倉、文廟等官署建築。商號民房在大街以南、副街兩側。西門外設厲壇、演武場、接官亭等,東門外建義倉及城隍廟等。據清《佛坪廳誌》載:道光五年(1825),佛坪轄3857戶、21830人,區劃為四裏30甲。到光緒八年(1882),佛坪戶口增加2倍多。城內曾額定守兵253名,加上官僚胥吏、倉獄驛卒、工農商貿從業者,全城約二三千人。官辦的板號、鐵廠、木廠,私營的工商字號,生意興隆。每逢一、四、七集日,四鄉山民上市,山城熱鬧非凡。民國二年(1913),廢廳改稱佛坪縣。由於土匪出沒,經常襲擾縣城,民國十四年(1925),新任縣知事吳其昌之兄被土匪綁架。次年,土匪大肆搶劫,縣府捕獲土匪七人,即行槍決,秋後將縣城遷往袁家莊(今佛坪縣城)。這裏因交通不便而凋零破敗、人煙寥落,終於鮮為人知。古城現在散居著40餘農戶、180口人,昔日繁華隻能從遺址文物中略窺一斑了。
遺址最雄偉的建築是古城牆。據《佛坪廳誌》記:城“基闊二丈,頂闊一丈”。城牆外皮砌石頭,城基用漢白玉石條漿砌,牆身是白灰沙土混合夯築,堅固耐久。環城三門:東門稱“景陽”,門洞已塌,不通;南門稱“延熏”,已廢;西門稱“豐樂”,門洞雖坍塌,仍可通行。漢白玉石條砌基鋪道,被曆史的腳步磨得閃亮。青磚卷成的城門,被曆史的風霜侵蝕得滿身麻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