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民
幼時常隨大人從靈沼家鄉出發,經文王靈台,沿灃河堤岸,步行五六裏到秦渡鎮趕集,後來又在秦渡鎮政府工作了30多年。在此期間,本人曾參與有關秦渡古鎮的保護、建設和開發決策文件的起草工作。退休後,緣於懷舊之習,使古鎮的輝煌盛況常浮現於腦際。
秦鎮南街老房
秦渡鎮地處戶縣東部,灃河西畔,南、東、北三麵與長安區毗鄰。距西安、鹹陽各25公裏,呈鼎足之勢。當年為紀念道教全真派七子之一馬丹陽,在鎮西門外誌道觀汲水之“丹陽井”所樹碑文稱:“秦渡關中之名鎮也,左清灃而右澇水,背大渭而麵終南,木茂土沃,物豐民繁,介於戶杜之間,實為一方之都會也。”
豐京盛地
秦渡古鎮因水而得名,因水而聞名。《尚書·禹貢》記載,遠古堯帝時代,因水盛流之性狀而得名的灃水,常常泛濫。“禹治之,使之入渭(河)。”從此拉開了人類在該地繁衍生息的序幕。
秦渡鎮(民國初年)灃河石板橋
明、清及民國各代《戶縣誌》均載:西周“豐宮在灃水西,去縣三十裏,文王都豐。”清乾隆年間太史孫景烈在重修《戶縣誌》中明確指出,“秦渡鎮即周豐宮”。《詩經》、《史記》也都對周文王“既伐於崇,作邑於豐”的曆史事實有所記述。在古鎮南門外,曾有西周烽火台(後稱墩台),鎮北門外又有周文王靈台。今秦渡鎮內當陽堡,父老相傳為西周當陽宮故地。從而首開了“秦中自古帝王州”之先河。文王以豐京為根據地,在政治上“發政施仁”,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設靈囿、靈沼與民同樂;在思想教育上設立辟雍(早期太學),教化人民習禮樂;在軍事上,以薑子牙為參謀,南征北戰,擴大疆域。據史書記載,到周文王晚年,其疆土西達甘肅、陝西一些地方,東北進展到現在的山西黎城附近,南到長江、漢水、汝水流域,東到河南沁陽一帶,逼近商都朝歌,控製了當時三分之二的地盤,為滅商奠定了基礎。以後,周武王雖遷都鎬京,但每作大的決策之前,都要步行25裏“至豐告廟,而後行焉”。成、康各王“亦循之”。因之秦渡鎮曾被譽為“豐京盛地”、“襟帶鎬京”。今與秦渡鎮相連的王渭村(古稱王塢村)有姬姓村民百餘口,常稱其為周室後裔。
秦鎮藥王樓東晉時期,十六國之一的後秦弘始三年(401),帝姚興率文武百官由京城長安赴草堂寺(時稱大寺)聆聽高僧鳩摩羅什講經說法,在灃納水後約1公裏處的灃河西岸,以船為橋設立渡口(今秦鎮丁字街處),從此而得名秦渡(另有一說,在姚興之前,帝姚萇,為了溝通灃水東西兩岸,發展農業生產就已設立了此渡口)。渡口的設立,打破了灃河東西阻隔,成為交通要衝,並通過渡口這個樞紐節點,自然而然向南、北、西三個方向延伸。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商賈紛至遝來,集鎮雛形逐漸形成,城鎮意義上的建設也正式啟動,從而把我國集鎮形成於唐宋時期的結論向前推進了三四百年。至唐代,曆經二百餘年的順路設街,臨街建房,丁字形街道的空間格局基本定型,並出現了安樂繁榮景象。《全唐詩》載有高駢寄李遂良詩:“吟社客歸秦渡晚”之句為鑒。至金、元時代,南、北、西三條街之間空間逐漸擴展繁盛。故商務印書館在《地名大辭典》中指出,秦渡在金代已為鎮,《長安誌》中也將其稱之為鎮。元代繼之,集市貿易活動日漸繁盛。但據舊誌載,“鎮前無城”。據雍正十年(1732)《戶縣續誌·集鎮》記述:清康熙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1706-1708)縣令張世熏(蕪湖人)築城建門,“司閉啟,以衛商民”。以後逐漸將各城牆段連接,直到光緒年間由路春皋(號路二先生)率眾修補完畢。此期間還相繼築有西門、北門、南門、土南門、大南門。五門城樓,其楣題分別為“豐京盛地”、“襟帶鎬京”、“灃水凝輝”、“千岩競秀”、“終南佳勝”。古鎮區麵積達1.5平方公裏,外形輪廓為扇形。鎮內除南、北、西呈“丁字形”三條商業大街外,又有13個村堡,即:薛家堡、高家堡、連城堡、樓北堡、樓南堡、樓西堡、壕六堡、通城堡、鹿(陸)家堡、單家堡、孫家堡、四六堡、中興堡。並在鎮內相繼建造了日月樓、藥王樓、孤魂樓、花樓、土地樓、無量樓、玉皇樓、火神樓、臘八樓等九座樓,因此有“秦渡鎮九樓十三堡”之稱。還有道觀、寺廟十幾處,基督教福音堂一座,鐵旗杆三對,戲樓三座。其中以興國寺最古,藥王樓最為壯觀,可惜今已消失。現僅存明嘉靖二年(1523)興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重修的關帝廟大殿一座。這些寺觀、樓廟雖多已無存,但卻為古鎮悠久的曆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如鎮西門外的誌道觀,又稱“四真堂”,“四師堂”,就是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戶縣祖庵鎮建有重陽宮)的四大高徒馬丹陽、譚處端、邱處機、劉處玄來秦渡設觀修煉之處(今鎮西門外郵電大樓周圍為其故址)。在此,他們分誌插柳,用心護育,每到春夏之交,仙柳爭榮,綠葉茂密。但到元末,柳樹全枯,道觀冷落。明洪武初,當朝賜應夢真人孫碧雲遊覽終南太華時,經過此地,仙柳枯而複榮,重新立觀。元至元二年有《重修四真堂記》,並有四師堂插柳詩:“四師分誌插柳栽,馬譚劉邱意徘徊;各人分誌登仙路,萬古仙名震秦街。”流傳於後世。
秦渡古鎮及其周邊的人文景觀,是古城西安曆史環境的組成部分。距鎮北二裏處,有周文王靈台(今屬長安區),《詩經》記載,是當年周文王發動當地百姓堆土“不日成之”。舊誌載:靈台“在豐宮北,高二丈,周百二十步;上有文王閣”,以祭祀和發布時令節氣,教化黎民。又據唐魏王李泰《括地誌》及康熙年間《戶縣誌》記載,周文王在靈台附近引灃水設立辟雍,教化天下之人明達和諧,以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秦渡鎮北門外,曾有一枯骨塚,漢劉向《新序》記述:當年築靈台挖土時,掘得死人骨,文王得知後,命人將其重新埋葬,屬下人說:“此骨無主”,文王說:“有天下者,天下人之主,有一國者,一國人之主,寡人者,死人之主,又何求?”遂令“以衣冠更葬之”。天下人聞之皆曰:“文王澤及枯骨,又況於人乎!”後來人們又在塚旁修建枯骨廟一座,以為祭祀。唐代在靈台上建起一座寺院叫“平等寺”,至今香火不斷。鎮西二裏處的滹沱(今改寫“扶托”)村是西周時古村落遺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鎮西北三裏處的花園村曾是西周禦苑的花園頭。鎮西南五裏處的張良寨村,傳說因漢代張良曾居住於此而得名。此村之北,20世紀80年代村民建廠時曾發掘出元代賀氏三傑(賀賁、賀仁傑、賀勝)之一賀仁傑之墓,出土文物有墓誌銘一塊,銘記了其父賀賁在家鄉慕旗寨(今北龐村東頭)建房挖地基時,從地下得白金三千七百兩,將其中二千五百兩捐予忽必烈以助其完成統一大業的史實,同時也進一步證實賀氏家族的故鄉就在秦渡鎮地區,並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曆史文化提供了實物史料。鎮西十裏處的龐村有一羅漢寺(俗稱龐村寺)“始自東漢明帝之初”,時稱“白馬招覺院”,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相傳武則天的“麵首”馮小寶(即薛懷義)曾在此為僧,號白馬招覺和尚。馮被處死後,羅漢寺也被焚燒。因此,人們推測賀賁地下所得巨額白金為馮小寶私藏之財。今寺內尚存古碑六通。即:西晉惠帝敕封該寺普覺和尚為國師的聖旨碑;金大定年間尚書禮部牒碑;明正德年間任命該寺僧人釋湛文(花園裏人)為戶縣僧會司僧會的《吏部劄付碑》;明嘉靖年間的“重修羅漢寺畫廊記”碑、“重修羅漢寺記”碑(王九思撰文)、羅漢寺圖碑(釋湛文繪)等,這些碑石翔實地記載和描繪了羅漢寺曆史沿革和昔日的宏大規模。今該寺留存釋湛文舍利塔一座和明代所建的諸佛殿一座。本世紀初根據黨的宗教政策將寺院交給僧人管理。占地24畝的古刹已重修了圍牆,以期恢複昔日的宏偉寺容。距羅漢寺東南十裏處的棗林寨村有一座莊嚴寺,據《西安佛教史略》記載,該寺為古青龍寺,是白馬招覺院的姊妹寺,也始建於西晉時代,因此有“西白馬,東青龍”之稱。相傳唐永徽元年(650),武則天被唐高宗詔入宮前,來青龍寺莊重嚴肅(尼姑還俗梳妝打扮之意),因之此寺改為莊嚴寺。另外,秦渡鎮還與戶縣境內的草堂寺、重陽宮等宗教聖地,相距較近,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些都使秦渡古鎮顯現出濃鬱的傳統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