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政協
群峰嵯峨的終南山東南山底,拱衛著古鎮玉山,灞河沿川而過,將山水的靈氣和清澄的秀色一起融入繁華的小鎮。玉山的美色令人心曠神怡,它多姿多彩的地貌形態,是藍田猿人的棲息之地。有古代詩人的傳句:“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道出了群峰秀嶺環抱古鎮的自然、靜幽。引發了多少詩情畫意,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牽掛了多少異鄉遊子。
地理位置
玉山鎮位於藍田縣縣城以東二十公裏處,座落在清峪河畔,其南不足六裏,經玉山村可達公王嶺,玉山腳下,滋水浪花,養育過藍田猿人,據考古專家測定,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左右,他們過著原始群居生活,狩獵和聚集維持生存;西南十餘裏,有著名的佛教聖地水陸庵和悟真寺;東南不足十裏,群峰聳立,山外青山擁抱中有歪嘴崖。它是遠古時玉山神晉升為玉皇騰奔天宮登基時,雙腳踏慘了十萬生靈,還登歪了山頂的神話遺址,也是汪鋒同誌曾經戰鬥過的地方;鎮子東北不甚遠處有石鼓山,漢劉秀反王莽,逃在那兒擊石鼓而響青天;西北十裏左右的金山,傳說蚩尤戰黃帝時曾是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玉山境內集山、川、嶺於一體,水流縱橫,山嶺疊嶂,景色秀美。玉山還是秦楚古道咽喉,長安東南門戶或經藍田出武關通豫達楚,或取武關入長安西進據隴,古來是兵爭之地,屢遭鐵蹄踐踏過。今天,鎮周邊的地名,還留著數千年來的軍跡色彩。大寨村、小寨村、楊家寨、劉家寨,還有鎮街上的東營,都曾是兵災滄桑的地方。玉山鎮現有土地63.2平方公裏,轄15個行政村,10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8萬餘人。這裏氣候四季分明,年日照充足,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宜糧、宜牧、宜林。
曆史沿革
公元557年,北周置藍田郡,下轄藍田、玉山、白鹿三縣。宋朝時藍田縣設四鄉即秦道鄉、玉山鄉、白鹿鄉、盧珍鄉,玉山鄉便是四鄉之一。明朝時,藍田縣分四鄉,玉山包含在東鄉範圍內,清初全縣分4鄉統16裏。即南曰安民鄉,東曰玉山鄉、北曰故城鄉、西曰白鹿鄉。民國23年前,沿用清製,民國24年(1935年)以後,全縣分五區,即一、二、三、四、五(東、西、南、北、中)區。實行保甲製後,全縣分7個區,24聯,35保,4185甲。玉山屬第二區許廟聯,轄20保,215甲。1949年5月23日藍田解放,同年7月,全縣正式建政為14個區,117個區轄鄉,玉山區(駐許廟鎮)轄許廟、腰村、上楊寨、下楊寨、小寨、大寨、尹家坪、元君廟等8個鄉。1956年4月,縣行政區劃調整,玉山區改許廟鄉,屬普化區管轄。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運動中,許廟鄉改東風公社,1958年冬,東風公社改為玉山公社,1962年6月玉山公社分為玉山、九間房兩個公社。1984年6月起,玉山公社改為玉山鎮,後也稱許廟鎮,玉山鎮清名許廟鎮,許氏廟原名好許氏廟,大殿匾牌仍寫“古好許氏”。因此,許廟鎮之名是以遠古氏族部落赫許氏之名產生的一個古老地名。
民間傳說
尾生抱柱很古的時候,玉山腳下,有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男叫尾魁元,女的叫蘭玉蓮。兩人青梅竹馬,相親相愛,多少次花前月下海誓山盟,要結成百年夫妻。終因尾生家貧,無力請媒納禮,蘭玉蓮被父母許給一戶姓周的人家作了童養息。
周家雖然家財萬貫,但是丈夫卻是個又癡又呆,穿開檔褲拖鼻涕的小孩子,想想自己的尾郎,她眼淚便如斷線珠子滾滾灑下,白天她要打柴挑水、喂豬做飯,還得受公婆的白眼和打罵;晚上侍候公婆外還要侍候不懂事的丈夫。夜裏思念尾生,多少次眼淚灑濕枕頭。
自從玉蓮進入周家後,尾生痛不欲生,他決心出外學好本領,謀個一官半職,再與周家較量。第二年夏天,他向老師告假回來探望玉蓮,二人在泉邊相見,抱頭痛哭,各人都有一肚子委屈要向親人傾訴,但又怕人多眼雜,說長道短,便約定黃昏以後,月上柳梢的時候,在藍橋之下相會。
好容易盼到天黑,尾生來到橋下,皎潔的月亮掛在柳樹上,一眼便可看見周家的門樓,就是不見玉蓮出來,夏天的黃昏,本是乘涼的好時機,但此時卻悶熱難熬,他把雙腳伸進水中,等啊等啊,霎時雷鳴電閃,想回去躲雨,又怕玉蓮來了,不忍離去。忽然傳來可怕的吼聲,山洪下來了,他死死抱住橋柱,在洪水中掙紮,無情的山洪越來越大,刹那間淹沒了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