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儉
幼時,父親常常給我說起,祖輩們在清同治年間(1862)由湖北一擔挑,輾轉千裏,逃荒到草灘落腳,創業的艱辛,這種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催我上進。後來,我又在草灘地區工作了30幾年,目睹了古鎮的滄桑巨變,使我思緒萬千。
草灘鎮(2002年8月已改為草灘街道)位於西安市城北10公裏,東至灞河,與灞橋區的新築、水流為鄰;北依渭水,與高陵縣、鹹陽市交界;南與徐家灣街道毗鄰;西與漢城街道、現代農業開發區接壤。占地麵積41.04平方公裏,轄33個行政村、69個村民小組、兩個社區,總戶數7927戶,總人口27215人。
古鎮建置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在渭河南岸草灘地區設官渡,渡運同關(銅川)煤炭,炭莊附近聚集莊戶,稱草店子(現草灘草店村)。清順治年間(1644)渭水北移,再現草灘街處形成“雞心灘”,在此設炭碼頭。清乾隆年間(1736),一次特大洪水,使渭河河床又向北移2公裏,南岸河灘急劇擴大,河灘野草叢生,蒲草高出人頭,密密匝匝,茫茫無際,灘闊草深,人煙稀少,豺狼出沒無常,夏季蚊蠅猖獗,令人生畏,故此地得名為“草灘”。清乾隆十五年(1751)開始建草店炭碼頭鎮,離現在已有254個年頭了,清嘉慶年間(1796)稱“草炭鎮”,清末名為“草灘鎮”。
清乾隆年間(1736),長安、鹹寧兩縣仍轄於西安府,以鼓樓為界,東歸鹹寧,西歸長安。《鹹寧縣誌》記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在城外分置30個社,正北有午門、百花、伍家堡、北辰等社。當時草灘地區隸屬關係已無法考究。據《長安新誌》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鹹寧縣城外設29個倉,其城北設百花、五龍、北辰三倉,以後增設了馬場倉。時至清末民初,草灘地區分別轄於五龍(管轄14個村),北辰(管轄20個村),馬場(管轄8個村)三倉。清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義,並占領渭北各縣,草灘也被義軍占領,從而控製了麵向南北的交通樞紐。此時陝甘總督左宗棠率兵鎮壓。戰事結束,改草灘為鎮,並派兵駐守。光緒二十五年(1900)慈禧、光緒來西安避難,派升允任陝西巡撫(相當省長),並加強對草灘地區的統治,於光緒二十八年(1903)至三十二年(1907),鹹寧縣在草灘街設立縣丞署,丞署佐縣知事(相當副縣知事)主要管理民政、治安、賦稅等事務,後因財政困難而撤銷。
辛亥革命後(1912年),撤銷鹹寧縣建置,並入長安縣,仍沿用清製。從1913年起,在長達30多年的歲月中,長安縣的上層機構名稱及轄區幾經更改和變動,但縣以下的草灘地區仍從屬於長安。民國15年(1927)12月,於右任任國民聯軍住陝總司令兼陝西省主席時,改縣知事為縣長,並在一些縣的重要地方設立縣佐(副縣長級),由省委派授縣長領導。那時,長安縣在今草灘街設立了縣佐公署(也稱分縣),主要辦理當地轄區內的巡檢、彈壓、救災、催征賦稅、建設、協助縣長指揮警務,處理違警案件。20世紀30年代初,長安縣以下就設置了聯保、保、甲等機構,加強對老百姓的統治。民國24年(1936)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國民黨政府為加強防共、反共的政策,在陝西省積極推行保甲製度。草灘地區設置了聯保處,駐地現在廟張村,後遷至草灘街,到了30年代中期,改名為鄉公所。民國33年(1945),長安縣下轄草灘鎮地區的渭濱鄉(駐地草灘街)共設6保,124甲,管轄區75個村,1882戶(包括現在草灘街道的全部及現在徐家灣街道的廟張、河址西等村)。其機構設置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
渭河航運
古都長安坐落在渭河流域的中部,渭河自西向東橫貫八百裏秦川,他融溶了秦嶺北麓的各個支流,又容納了渭北的涇河、石川河等主要支流,東下潼關注入黃河,是關中平原的主要水運航線和經濟動脈。
渭河航運,源遠流長,周初即有水運。《詩經·大雅·大明》已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的記載。春秋時期,渭河水運有了發展,《左傳》“秦輸粟於晉,自雍(秦都)及絳(晉都)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的記載。進一步證明早在公元前6世紀現轄境內的渭河即有水運過境。秦統一六國後,渭河下遊一直是一條重要的水上運輸線,西漢時,高祖劉邦在渭河沿岸和長安附近設立了許多倉庫,主要接納從關東運來的糧食,每年約100萬石左右,主要靠渭河航運。漢武帝時,漕渠鑿成通航後,渭河航運逐漸蕭條。唐末,京都東遷,漕渠日漸湮沒,渭河航運再次複蘇。明朝洪武年間,朝廷就以渡運同官(今銅川)煤炭為主,在渭河南岸,草灘鎮的草店村設有官渡,草灘碼頭就已初步建成,渭河航運有所發展。到了清康熙執政後(1662),由於國內統一,政局穩定,又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使得農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關中人口劇增,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商貿業有所發展。長安對外交通單單依賴陸路馬車運轉,已遠遠不適應了,致使長安與潼關運輸線上車輛擁擠不堪,道路堵塞,嚴重製約了經濟的發展,為渭河航運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自清乾隆之後(1736-1795)的59年中,渭河航運有了較大發展,當時的航運路線是從黃河入渭河,途經朝邑、大荔、渭南、臨潼、高陵等縣而到達終點站——草灘鎮。航運貨物:上行以鹽、炭、鐵和京貨為主,下行已木材、毛皮、藥材、糧食、棉花為主。沿河城鎮非常富庶,如韓城、陽、潼關、華陰、華縣、渭南等,尤以終點碼頭草灘鎮為最甚。
清同治元年(1862)陝西回民由渭南起義,自東向西發展,關中除長安回民外,幾乎全部參加起義,聲勢浩大。回民起義軍由東向西撤往甘肅,並於甘肅回民起義軍會合一起,沿臨潼、高陵、涇陽,三原向西挺進,其邊鋒所至指向草灘,使渭河航運受到嚴重破壞。同治六年(1868),西撚軍又攻入陝西關中直達周至。當時,除長安城未被攻破外關中東部各縣城均被攻占,草灘這個水陸碼頭重地,更不例外。戰爭使草灘一帶的店鋪、民房慘遭焚毀,人民傷亡不計其數,迫使渭河航運停止。清政府派左宗棠率軍入陝,迫使西撚軍渡河入山西直隸,左宗棠又進駐甘肅,以陝甘總督之職鎮壓回民起義。由於戰爭,軍需供應之需要,人民群眾又開始重操渭河的航運事業,自清同治八年(1870)後,渭河航運開始複蘇。清末民初,草灘碼頭已具相當規模,渭河航運進入鼎盛時期。
每年盛水期,商船晝夜穿梭,兩岸燈火通明,沿河景色異常壯觀,草灘碼頭一派繁榮,街道商店貨棧林立,四方商賈雲集,貨堆如山,人流如潮,行人南來北往,貨物轉運,車水馬龍,逢集每日人口流量可達數萬人。此時,清政府在草灘街專設置了厘金局,以賺取可觀利潤。
清末民初,草灘渭河航運出現繁榮景象的原因有三:第一,草灘地處渭河與灞河的交彙處,是古長安的北大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代中期,長安已成為陝西的政治、經濟中心,又是西北與東南各省聯係的樞紐。那時,長安通往西北的主要交通線有三條,一是由長安西上鹹陽、禮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經平涼通往蘭州。二是由長安向北經草灘、三原、富平、耀縣、正寧、慶陽、銀川通往寧夏。三是由長安向北經草灘、三原、耀縣、銅川、宜君、黃陵、富縣、延安、米脂、綏德、榆林、神木、準噶爾到達歸綏(內蒙古當時稱綏遠省)。它聯係著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來往商人主要依靠騾馬和駱駝運輸,凡從事這種長途跋涉搞運輸的人,被稱為“走口外客人”,從業人數相當多,所運貨物都集中在草灘,然後順渭水東下經黃河或運河運往上海和北京。第二,山西人民當時多食山西潞鹽,亦有食陝北花池鹽,甘肅青鹽(質好但價格昂貴,故民間以潞鹽為主),因潞鹽、炭、鐵都由黃河禹門口下水入渭河,逆水上行較為方便,且運費較陸運價格便宜,商人以選擇水運者多,渭河航運的興起,草灘又是終點站,是距長安最近的口岸。第三,清政府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抓緊增加稅收,於是在長安設立了許多管理經濟的專門機構,名目繁多,如馬道、茶道、糧道、鹽道、政府專賣等。那時,凡是做地方封疆大吏,如總督必須兼任兵部左侍郎,陝甘總督兼管西北馬道和鹽道,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又管經紀商務。長安設置巡撫衙門(今北院門市人民政府),巡撫兼管糧道、茶道、鹽道等。其中茶葉行銷量最大。由於長安城內奇人居住最多,少數民族喜歡喝紅茶,但茶葉必須在西北地區加工製作。陝西巡撫將茶葉加工撥給涇陽縣加工炮製。陝南所產茶葉,人擔車推到涇陽加工,再向西北各省遠銷,來回往返,草灘是必經之地。還有西北盛產的甘草、半夏、枸杞、當歸等,中藥材也需要加工外銷。陝西巡撫將加工業務撥給了三原縣,從加工到分運送到全國各地,也都必須經過草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