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青蘿山(今屬浙江)人。幼年家貧,刻苦自學,讀了大量的文史書籍,後又從著名古文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人為師。學識廣博,文才極盛。元末至正中,被薦為翰林院編修,以奉養父母為借口,辭不赴任,入小龍門山著書。至正二十年,應朱元璋之召到了建康。明開國後,任太子侍講經師、纂修元史總裁等職,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製誥,為明朝“開國文臣之首”。老年辭官歸裏。不久因長孫犯罪,在全家被貶途中病死,卒年七十二歲,追諡“文憲”。

宋濂是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一生著述甚豐,有《宋文憲公全集》五十三卷,中外有名,當時高麗、安南、日本均曾出重金買其文集。人們認為他是明初首屈一指的文學家。用今天的觀點看來,他的作品成就較高的是一些散文著作。諸如《秦士錄》、《王冕傳》、《李穎傳》、《杜環小傳》、《記李歌》、《送東陽馬生序》、《送陳庭學序》、《桃花澗修禊詩序》、《環翠亭記》、《看鬆庵記》、《琴喻》、《猿說》等都較有名,他的寓言故事之作《燕書》中更有不少好作品。

一九八九年暑假,筆者通讀了宋濂的《燕書》,得益非淺,遂生向世人紹介之心。於是利用教餘研讀注譯,並加以簡要評說。

《燕書》共四十篇,由《後記》可以看出,它寫成於元至正十七年丁酉(公元1357年)五月。此時屬宋濂拒辭元朝征召之時。據濂自稱“餘於至正十六年丙申冬十月四日庚戌入小龍門山著書”(見《龍門子凝道記》跋)。即便不在此年寫成,也定在此前,不在此後。撰寫時作者尚未入明,還是布衣,此點是無疑的。唯其如此,《燕書》中才會有較多的好作品。

《燕書》的寫作動機,作者在二十八字的小《序》中已經說得明明白白:“玄黃之間,事變無垠。辯士設喻,以風以陳。質往舊,開今新。作《燕書》四十首。”可見它是一部設事喻世之作。

《燕書》四十篇中,除個別篇目的文旨不盡如人意而外,絕大多數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元末社會的汙濁現實。從內容上看,涉及治國、治家、治學、立身、處世等諸多方麵。尤其著力於道德修養的勸勉,諸如愛國、盡職、親賢、愛民、忌惡、遠佞、拒饋、戒驕、從諫、守信、識人、善任等等。雖然其中不乏封建道統之說,但除個別篇目外,卻不傷醒世諷喻之宗。涉世之深之廣,勸人之誠之切,催人驚喟,令人悅服。即使今日讀之,仍然“於我心有戚戚焉”,與我們周圍的事情相較,它距我們並不為遠,並不陌生!仍然是一塊塊醒木,一道道驚策,摧拍之力猶大。

以寫法而論,據濂在《後記》中說,《燕書》寫成之後,很受時人稱頌,譽它有“秦漢風”。此說自然是溢美之辭,但以筆者看來,作者的筆墨典雅古樸,莊肅嚴謹,詳明簡扼,含蓄雋永,博大宏偉,文氣馳騁,或如不斷江河之勢,或有斷壁絕崖之險,委婉中有朗直,詼諧裏有激越,時而濃墨重染,時而虛筆勾勒,一改元末纖細柔弱之文風。尤其是遣詞的功力的確不凡,讀之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如入寶山,如飲瓊漿。作者善於運用比喻、誇張、對比、烘托等手法,敘事翔實,描物生動,議理深刻。尤善於寫對話,往往如同《孟子》,在一問一答中徑直成旨。四十篇故事,大多都有一個深邃曠遠的背景,一個多色多彩的場麵,一個可睹可摸的意境,一個生動逼真的形象。特別善於用簡潔的筆法,抓住一兩個細節,寥寥數筆,就使一個人物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呼之欲出。諸如賣弄虛文而貽誤大事的成陽朒,說大話卻不怕腰疼的尊盧沙,言行相背的鬥子般,好嗅婦女裹腳布的子泓,不辱國格的腹擊,機智聰穎的子且和工師翰,詼諧幽默的盧浦就魁,背信攀貴的玉戭生和山烏叢臣,人麵獸心的西王須,忠誠保國的南文子,果敢決斷的齊景公,迂腐蠢笨的宋襄公,等等。以一短小的文章,能成功地寫好一個人物,也確屬不易,不愧是大手之筆。盡管個別篇目中也有一些敗筆,讀來苦澀難耐,但畢竟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