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陽山君諫秦昭王以寬待士(1 / 3)

秦昭王(1)即位之三年,中外士(2)多去。昭王患之,謂陽山君(3)曰:“寡人遇士(4)不為不至矣,先(5)饑而餔(6)之,未凍而裘之。寡人何負於士?士之相視如弁髦(7)!將縶維(8)之耶,益離其心;欲任其所之(9)耶,則去者日多矣;弗禁,國將空。奈何?”

陽山君曰:“君何患焉!夫王孫(10)非重甗(11)不棲,非山實(12)不食,非族林(13)不懸(14),聞人聲則逸(15)。弋人(16)餌(17)而粟之(18),詔(19)而馴之,命之舂(20),人立(21)而下上其手;命之水,負壺出汲(22);命作兜離、桑林(23)之舞,則冠帶(24)踉蹡(25)而起。夫王孫類夫人者,猶可也。至於甝虪(26),則嗜人(27)之物,仰首則百獸讋(28),掉尾則林木震,哮咆則陰猋(29)四發,非惟(30)不可近,矧(31)敢狎(32)。獵人羉(33)而縛之,習而安之(34)。相與(35)作角抵之戲,跨項編項(36),或翻出蹯下(37),無所不至。甝虪亦靈(38)獸,猶可也。至於伯趙(39),禽中微者爾。技人(40)引而羅(41)之,擾而柔之(42)。摶土(43)為人、獸、神、鬼麵而空其中,衣與皮如之(44)。令其為鬼,則冒鬼麵、服鬼衣以出,跳踉(45)偃仆(46)如畫;至於人、獸、神,皆然。伯趙雖微,猶禽屬(47)也。至於蚍蜉(48),則蟲之至微者也。形大於粟,其目鼻入,微不可見。眩人(49)以彘肢(50)誘而致之,集於乾壺(51),玄與黃(52)異貯,序(53)而教之,布髹幾(54)於庭,置三壺其上,振(55)鼓三,初則玄黃皆出,再則各成列,奮首搖鬣(56)相向,三則紛紜(57),交(58)不可辨。聞鉦(59)聲,各退入壺,不亂。夫王孫、甝虪,獸也;伯趙,禽也;蚍蜉,蟲也,皆口不能言,冥頑(60)不靈,其可服而製之者,奠心誌(61)、寧嗜欲(62)故也。況士靈於萬物者乎?且士者,國必資(63)以成治者也。昔我先君繆公(64)西取由餘(65)於戎(66),東得百裏胥(67)於宛,迎蹇叔(68)於宋,求丕豹(69)、公孫支(70)於晉,遂成霸業。臣竊(71)聞之,先君嚐語群臣曰:‘林繁則眾禽來棲,海寬則大魚來遊。寡人之待士亦以寬,故劍舃(72)乃麕至(73)耳。’今王之馭下(74)如束澀(75),晝不得寧,夜不得息,來者如入囊,有入無得出者。臣亦將去之,況他人乎?王若以誠待士,縱其去來不問;士若不至,當磔(76)臣以示,不悔也。”

昭王曰:“善。”鄰國聞之,士之來歸者千餘人。

君子曰:懷才抱藝,孰不欲自見(77)哉?特(78)患(79)遇之非其道,故避去爾。《禮》雲(80):“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81)。”言寬裕也。君子亦何心哉!

“注釋”

(1)秦昭王:也稱秦昭襄王,即嬴稷,戰國時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

(2)中外士:秦籍和秦外籍的士人。

(3)陽山君:作者假托的人名。

(4)遇士:對待士人。

(5)先:之前。

(6)餔:給飯吃。

(7)弁髦:弁(biàn)是黑色布冠,髦是小孩的垂發。古時貴族子弟行加冠禮之前先用黑色布帶把垂發束好,三次加冠之後,就取掉黑布冠,剃去垂發。所以用弁髦來比喻無用的東西。

(8)縶維:一般指招攬人才,這裏指用強製辦法使人才留下。縶和維的本義都是繩子。

(9)所之:所往。

(10)王孫:猴子的別稱。

(11)重甗(yǎn):崚嶒而多洞穴的山。甗:古炊具,上大下小,為兩層,上可蒸,下可煮;山形高低屈曲上大下小者也叫甗。

(12)山實:山果。

(13)族林:林木聚集,叢林。

(14)懸:倒掛。

(15)逸:逃跑。

(16)弋人:捕鳥的人,此指獵人。弋,用帶繩子的箭射鳥。

(17)餌:用誘餌。

(18)粟之:給它們吃的,飼養。

(19)詔:指令,引教。

(20)舂(chōng):用臼杵搗去穀物的皮殼。

(21)人立:像人一樣站著。

(22)汲:打水。

(23)兜離、桑林:樂曲名。兜離,我國古代西部少數民族的樂曲名。桑林,殷天子的樂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