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遠望2號”因為當天下水,工作船台已全部拆除,決定對船體的水上部分在下水後用X光複檢;水下部分待第一次進塢時必須再做檢驗。
1979年7月,“718”工程進入特種設備安裝階段。
國防科委政委李耀文、副主任陳彬專程趕到上海,主持召開協調會議,解決有關問題。
根據“三抓”任務測控的需要,按照原設計,遠洋測量船上要安裝2000多台套電子和機械設備,鋪設1000多根電纜。
作為全船核心的測控係統中心計算機,經過開設的60多個通道,10多萬條指令,要把測控、通信、導航定位、氣象等係統有機地聯係起來。除了硬件係統外,軟件係統的研製也占有重要地位。
可以說,測量船是集高、精、尖測量通信技術於一體,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海上航天測控城”。
大批測控、通信設備陸續研製出來了,在進行了裝船前的整架聯試、技術指標檢查、考機和陸上校飛後,開始陸續運抵上海裝船。
但由於某些測控設備很晚才上船安裝,原計劃用半年時間完成的聯調、標校和校飛工作,必須壓縮在3個月內完成。
所有現場測試聯調人員壓力很大。但退路已經堵死,不能因為測量船沒有準備好,影響“東風5號”洲際號彈全程試驗這個大局。
於是,現場調試人員隻好連續作戰,白天進行聯調,夜間進行軟件調試,人員換班,機器不停,每班工作12小時左右。
11月6日,張愛萍又同陳彬、錢學森親赴上海,檢查測量船質量和測量設備聯調情況,安排從12月中旬開始,測量船在海洲灣海域試航和海上聯調計劃。
1979年底,經過各方麵的共同努力,測量船的設備安裝、調試和全船總體聯調、校正工作全部完成,性能基本達到了戰術技術任務書的要求。
1980年初,“遠望1號”、“遠望2號”測量船和“向陽紅10號”調查船各1艘,打撈救生船、援救拖船、油水補給船各3艘,共5型12艘船的研製任務,終於都先後完成了。
測量船整船長190多米,最寬處20多米,滿載排水量2萬多噸。船上有9層艙室,僅下甲板以上就有工作和生活用艙400多間。
2月5日,國防科委在京西賓館召開工作會議,對試驗工作進行具體部署。
會議宣布:
“東風5號”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進入直接準備階段。
同年3月初,張愛萍、李耀文發布遠程火箭全程飛行試驗發射階段動員令。
為了保障完成這次洲際導彈發射試驗任務,海軍組織了一支由18艘艦船組成的海上特混編隊。
這隻海上特混編隊包括:4次遠渡太平洋考察導彈靶場的“向陽紅5號”,4架直升機、“遠望1號”、“遠望2號”測量船和各種打撈船、補給船,以及5000餘名人員,包括海、陸、空軍將士和航天、海洋、通訊等科學工作者。
4月26日13時30分,海上編隊誓師大會隆重舉行。海上編隊首長在宣讀了國防科委的出航動員和出航命令後,王震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參試人員致歡送詞。
5月12日12時左右,海上編隊順利到達預定海域。按照計劃,“遠望1號”、“遠望2號”、“向陽紅10號”部署在彈道入口的赤道附近。
5月15日上午,發射總指揮部確定:
北京時間18日上午10時為發射時間。
5月18日,南太平洋海域晴空萬裏。北京時間10時整,南太平洋當地時間14時整,所有參試船隻的指揮台上,都可以聽到保密機裏傳出的、遠在酒泉發射中心的清晰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