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形成決策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將這一地區列為全國開放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複發出呼籲:“必須盡快實質性地啟動環渤海經濟圈的協調發展機製”。

●政協委員向兩會提交集體提案呼籲,環渤海經濟區應加強統籌協調,實行政策共享,促進環渤海地區整體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 形成決策

共和國故事·渤海崛起

決定建立環渤海經濟區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根據鄧小平提議,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沿海部分城市召開座談會,並做出決定,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作為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一個新重要步驟。

1986年5月26日至29日,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被稱為我國北方“金項鏈”的丹東、大連、營口、盤錦、錦州、秦皇島、唐山、天津、滄州、惠民、東營、濰坊、煙台、青島等14個環渤海的市、地區,在天津市舉行市長聯席會,確定建立環渤海經濟區,開展多方麵、多層次、多種形式的經濟聯合,促進經濟發展和繁榮。

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位於中國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國北部沿海的黃金海岸,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占重要地位。

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及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中部地區,共5省、區兩市。全區陸域麵積達112萬平方公裏,總人口26億人。環渤海地區共有城市157個,約占全國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有13個。

5月26日,通過市長、專員聯席會協議書和章程,確定市長、專員聯席會是按照自願、平等、互利的原則建立起來的一個區域性、開放型、鬆散式、推動經濟聯合的一種組織形式。

大會決定,聯席會的主要任務是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從實際出發,按照“揚長避短、形式多樣、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發展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製、跨城鄉的橫向經濟聯合,促進環渤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會議認為,環渤海的城市和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發達,有遼闊的內陸腹地,豐富的資源條件,雄厚的科技實力和比較強大的工業基礎。

渤海是中國的內海,海域77萬平方公裏,是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進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最佳對外通道,是歐亞大陸橋主要起點。

這種特殊的地緣優勢,為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開展國內外多領域的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成為海內外客商新的投資熱點地區。

與會者表示,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發展聯合,成立一個以沿海城市為主體,以遼寧、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省、市為依托,以東北、西北、華北為腹地,以5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為“窗口”的環渤海經濟區,必將開創這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局麵。

國家經委副主任趙維臣當天在聯席會上,強調在發展企業橫向經濟聯合的同時,也要注意積極發展區域性橫向聯合。

趙維臣總結了關於橫向經濟聯合的10個有利方麵:

彌補國家計劃缺口,保證生產穩步增長和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推動社會技術進步。搞活企業;疏通商品渠道,繁榮市場,豐富人民生活;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利用沿海開放城市,聯合對外,生產出口創彙產品,擴大經濟技術交流;打破條塊分割,促進企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化;不同所有製形式的相互滲透,帶來了企業所有製形式的新變化;聯合促進了政府管理機構和管理職能的轉變,使之逐步由直接管理為主向間接管理為主轉變;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促進城鄉商品經濟協調發展。

同年8月,環渤海經濟區各個城市和地區,正式結成了技術市場協作網。

這些城市和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技術經濟實力雄厚,有著眾多的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實力雄厚的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隊伍。

各市、地決定,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實行技術共享、信息共有、成果共用、人才互聘,共同攻克技術難題,開展人才、技術的交流協作,大力繁榮區域經濟。

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有資源和市場的比較優勢。要積極發展企業聯合,不失時機地在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和開放的市場體係等主要環節上取得突破,求得經濟發展的更高速度和更高效益。

環渤海地區是中國科技力量最強大的地區,僅京、津兩大直轄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就占全國的四分之一。

經濟要發展,就必須充分利用本地區高科技人員集中的優勢,進一步發展跨區域、跨國際的科工貿、科工農等多種形式的聯合體,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

環渤海地區是中國對外開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區,是最大的糧食、煤炭、原油等進出口物資中轉基地。

為了加快沿海經濟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本地區港口群的優勢,擴大國內外經濟聯係,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盡快實現與國際市場對接。

在跨世紀的經濟發展中,環渤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要依托這個地區中心城市功能的提高和完善,形成合理分工、優勢互補,聯合發展,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1987年7月20日,在青島舉行的第二聯席會上,進一步明確了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經濟聯合的方針和工作重點。把“聯合起來,振興渤海、服務全國、走向世界”,作為環渤海地區經濟聯合的方針。

1988年10月20日,第三次聯席會在大連舉行,決定組建幾個有競爭力的、較大的環渤海地區外向型企業集團;在環渤海地區港航運輸協作網的基礎上,組織聯合客貨運輸船隊,建立港航聯合開發公司;積極與國家有關部門合作,聯合集資或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建立環渤海地區鹽業開發綜合利用聯合體。

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將這一地區列為全國開放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式確立了“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區域間的經濟合作,橫向聯合,優勢互補為環渤海地區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1992年9月24日,聯席會在秦皇島通過了新的協議書和章程;通過了關於以市長、專員聯席會的名義牽頭開展對外環保合作的議案。

1993年10月13日,在東營舉行的第五次聯席會決定,圍繞黨的“十四大”提出的加速環渤海灣地區開放開發的戰略,總結交流各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經驗,探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區域聯合協作的思路,進一步推動環渤海地區的區域合作和經濟發展。

1994年11月23日,聯席會在煙台圍繞第五次聯席會紀要執行情況總結一年來的工作;審議和聽取了組建環發公司進展情況的彙報;通過申請參加聯席會區域合作組織的新成員市;著重研究了下一屆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

1995年8月27日,在太原的第七次聯席大會一致通過關於設立環渤海人壽保險公司、環渤海企業合作促進會和聯合組團到境外舉辦經貿洽談與招商活動3個工作議案。

1997年11月6日,聯席大會在天津修訂了聯席會協議書和聯合辦事處章程;通過了聯合舉辦環渤海科技博覽會、環渤海建材交易會和共同推進環渤海發展中心大廈建設招商的3個議案。

在世紀之交,國內外普遍看好環渤海地區。從總的發展趨勢來看:世界經濟發展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為環渤海地區更多地吸引資金和技術提供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