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申明立場
●鄧小平鄭重地說:“一個國家兩種製度在國際上是一種新的構想。”
●鄧小平說:“澳門問題將會像香港一樣,同一個時期,同一個方式解決。”
●鄧小平含笑解釋說:“澳門的事情不急,可以七八年內不提不談。”
● 申明立場
共和國故事·再雪國恥中葡兩國就澳門問題表態
1980年2月11日晚上,中國駐葡萄牙大使楊琪良在裏斯本舉行招待會,熱烈慶祝中國和葡萄牙建立外交關係一周年。
葡萄牙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多阿馬拉爾及其他政府高級官員應邀出席了招待會。
招待會充滿了熱烈友好的氣氛。楊琪良和多阿馬拉爾在招待會上發表了講話。
多阿馬拉爾在講話中指出:
我們感到,盡管葡、中兩國的政治製度不同,但我們對當前世界形勢有許多共同的看法。我們希望兩國更加接近。
中國和葡萄牙是在1979年2月8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的。2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華國鋒打電報給葡萄牙共和國政府總理莫塔·平托,熱烈祝賀中葡兩國建立外交關係。
電文稱:
裏斯本葡萄牙共和國政府總理莫塔·平托閣下總理先生:
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葡萄牙共和國建交之際,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向葡萄牙政府和葡萄牙人民表示熱烈的祝賀。
中葡建交在我們兩國關係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我相信它必將為中葡兩國人民的友誼和兩國良好關係的進一步發展開辟廣闊的前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華國鋒
1979年2月9日於北京
當天,《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文章在最後意味深長地指出:
現在,中葡建交的聯合公報確認,兩國政府將根據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幹涉內政、和平等互利的原則維持其外交關係。我們深信,在中葡正式建交之後,建立在這些原則基礎上的兩國友好合作關係,必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中葡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必將與日俱增。
中葡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後,中葡雙方共同肯定澳門是中國領土,至於歸還時間與細節將在適當時間由兩國政府談判解決。至此,葡萄牙的改變與行動為中葡關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葡建交談判可謂一波三折。
早在1976年,葡萄牙總統恩尼斯在國內政府安定後,出席聯合國大會,並在會議上與當時中國駐聯合國代表黃華聊起建交與澳門問題的事情。
會議結束後,恩尼斯將這些事務交給葡萄牙當時的總理處理。
經過兩年多的洽商,1979年2月9日,葡萄牙國才與中國在巴黎正式交換《建交公報》,解決了兩者之間一直懸而未決的建交問題。但公報中未有片言隻字提及澳門問題。
中方在此之前已經多次重申,澳門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
葡萄牙國總理麥斌圖在裏斯本發表公報後的記者會中這樣表示:“澳門是中國的領土,但仍在葡國管治之下。”
另外,葡國在1976年製定的《葡萄牙共和國憲法》第五條第四款規定:“在葡萄牙管治之下的澳門地區,由一適合其特別情況的組織章程所管治。”換言之,澳門是一個“葡國管理地”。澳門政府的法律地位也相應地由“海外省”而變成一個“具公權力的法人”。
中葡正式建交後,兩國官員開始頻繁互訪。1980年3月,澳門總督伊芝迪應北京政府邀請進行訪問。而中國亦曾派出不少官員,如任仲夷、習仲勳造訪澳門。
當時在更為複雜的香港主權問題上,中國與英國已達成多項共識,包括《中英聯合聲明》的草案。中葡關係亦穩定發展,談判解決澳門問題的條件與時機正在走向成熟。
1981年,葡萄牙在通過頒布生效的新《國籍法》第一條五款中規定,1982年後在澳門出生的人士,再也不能單靠在澳門出生而取得葡籍,除非其父親或母親其中之一是葡國公民。
葡國政府之所以作出此項修訂,是因為澳門再也不是葡國領土,故不能單憑出生地原則,獲得葡籍,而必須兼顧血統原則。
葡萄牙的態度,使澳門問題的解決變得更加明朗起來了。鄧小平回答吳榮恪提問
1984年10月3日,金秋的北京景色分外富有詩意,人民大會堂格外雄偉壯麗,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在這裏接見澳門同胞國慶觀禮團。
國務委員兼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姬鵬飛等參加這次會見。
在談話中,鄧小平表示希望香港同胞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維護香港的繁榮與穩定,為1997年政權順利移交做出貢獻。
鄧小平指出:
這次回來觀禮的包括各行各業和各界人士以及不同政治觀點的人,這說明大家都讚成中國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讚成協議的內容。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在今後13年或13年以後要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概括地說,就是愛祖國,愛香港。
鄧小平說:1997年以後,現在六七十歲的人能出力的不多了,但在座的有很多青年人,年輕人有優勢。
在談到有些人怕中國的政策多變時,鄧小平說:
我們的政策不會變,誰也變不了,因為這些政策見效、對頭,而且人民擁護。既然是人民擁護,誰要變人民就反對。
鄧小平說:
我們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即使在動亂時代,在國際上說話也是算數的。講信義是我們民族的傳統,作為一個大國應有自己的尊嚴,有自己遵循的準則,我們在協議中已講了50年不變,我們的下一代也不會改變這些政策。50年後大陸也發展起來了,那時還會那樣小裏小氣地處理問題嗎?
在談到“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方針時,鄧小平鄭重地說:
一個國家兩種製度在國際上是一種新的構想。我們提出這一方針不僅因為麵臨香港問題,而且我們對外政策的總方針是維護世界和平。在當今世界上要解決各種國際爭端,就要有新的辦法。當然這種製度能否成功,要靠香港同胞的努力,但我相信時間將證明這種製度會取得成功。
會見延續了近兩小時,鄧小平最後希望港澳同胞多到全國各地走一走,看看國家的麵貌和變化。
會見快要結束的時候,澳門立法會議員、出口商會會長吳榮恪搶先舉手提問說:“我是澳門人,想請教鄧主任有關澳門問題。”
反應敏捷、說話滔滔不絕的鄧小平略加思索幾秒鍾後回答說:
澳門問題將會像香港一樣,同一個時期,同一個方式解決,至於解決澳門的問題會不會影響其他,是早解決對香港有利,還是遲解決對香港有利,我還在考慮,現在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澳門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的領土。澳門及鄰近地區,在秦代開始就已正式繪入中國的版圖,成了南海郡番禺所屬的一部分。
1498年,達·迦馬發現東方新航路之後,葡萄牙殖民主義者首先到中國來。其後有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再後有英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他們以商業、炮艦和傳教為手段,對中國進行野蠻的掠奪,使中國在對外問題上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不管是從曆史上還是從現實上看,澳門的回歸已經成為必然。澳門問題和香港問題有很多相似之處,當時怎麼解決澳門問題,鄧小平心中已經有了底,
鄧小平就澳門問題的談話一傳到澳門,立即引起了澳門居民的反響。
大多數澳門人對以“一國兩製”和“澳人治澳”解決澳門問題是接受的,因為澳門與香港一樣,都是中國的領土,理應在條件成熟時回到祖國的懷抱。
但由於當時許多澳門人對回歸的時間尚無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對治澳人才缺乏表現出憂慮和不安,社會上一時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