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牌儀式非常簡單,加上放鞭炮,不到半小時就結束了。
凹道變坦途,廠房平地起。這樣的美景,硬是在缺錢又缺經驗的江陽工業園變成了現實。
有個好舞台,才能吸引企業來唱戲。基礎設施早日完備,才能抓住招商的機遇。雨水、汙水排放、電力等配套設施一步到位,使企業免去了以後改造帶來的麻煩。對於園區建設,招商才是真正的生命線。
2001年,當年負責招商的西湖鎮副鎮長王斌長年累月在外省市跑,“家裏就是個旅館”。
那時候,真正做到了“敲門招商”。
第一批進園的24個企業,本地企業隻有五六個,其他的,都是招商幹部從浙江、廣東等地“請”進來的。
郊區的西湖鎮,有個著名的企業揚州久揚漁具有限公司。該公司創建於1991年,占地麵積5萬多平方米,廠區建築麵積3萬平方米,90%以上設備是進口,產品全部外銷。
2001年5月,久揚漁具要和台商合作,引進一個注冊資金達500萬美金的項目。
為了這個項目,管委會招商人員全程跟蹤,一直談到2001年底,項目才正式進園。
招商,江陽人用的是一個“誠”字。
2002年3月,廣東聯達紙品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來江陽工業園考察。
當時,工業園招商處人手正緊張,但是管委會最後還是決定,抽出專人陪這位負責人考察市場。
之後,雖然該公司董事會否決了在揚州的投資意向,但工業園區的誠意還是打動了廣東的客商。
2002年5月,郊區政府去廣東開招商會時,由於聯達紙品有限公司的推介,許多廣東客商表達了投資江陽工業園的初步意向。
“有付出,總會有回報。”江陽人堅信這一點。
建園之初,盡管經費十分緊張,他們還是常常派車到上海、南京接客商來考察,有的客商雖然沒談成進園的項目,但園區還是用專車將他們禮貌地送回。
工業園管委會為了盡早幫助客商辦好證照,有時自掏腰包叫出租車。
“有的投資者連稅務、工商的門都不知道往哪兒開,這些事如果管委會不聞不問,一定會挫傷投資商的積極性。”董得利說。
對於新生的江陽工業園來說,在2001年7月到2003年上半年這段時間內,走得並不順暢。
衝著政策優惠,許多附近的小廠,都掏錢買地進園。人氣是聚起來了,可園區卻呈現出“攤大餅”式的發展狀況。
“如果總在鋪攤子上做文章,質態得不到提高,品質得不到提升,總有一天,園區會喪失話語權。”麵對當時的狀況,維揚區委書記高瑞芹曾經這麼說過。
2003年初,維揚區委、區政府著眼於打造競爭力,要求園區必須盡快提升質態、提高品質、提速發展、加快轉型,從集聚人氣向集聚產業轉移。
在江陽工業園,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江陽創業園,這是江陽人創新智慧的結晶。
作為江陽工業園的“園中園”,創業園是專門為那些處於創業階段,但又想借園區的“東風”發展的中小投資者“量身定做”的,此舉為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為他們“破繭化蝶”提供了一個“孵化平台”。
對於進園企業的性質,江陽創業園不設門檻,不問“出身”,隻要不是汙染企業,不論企業大小,均可進園,園區內的廠房可租可售。
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大突破》馬立誠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難忘這八年(1975-1982)》程中原著世界知識出版社
《轉折:親曆中國改革開放》吳思李晨著新華出版社
《鄧小平的最後二十年》餘瑋吳誌菲著新華出版社
《共和國經濟風雲》趙士剛主編經濟管理出版社
《遼寧經濟發展與對外合作》遼寧省環渤海經濟研究會編遼寧教育出版社
《蓬勃發展的開放城市》向三久熊彩雲編寫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中國的開放城市》新華社中國新聞資料社編輯部編輯新華出版社
《中南海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經濟實錄》王瑞璞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