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這個名稱中,最珍貴的是試驗兩個字。

試驗,就是允許創新、允許改革。

從開創那天起,我們就定下走創新之路。在中關村形成了理論創新、製度創新、機製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的創新氛圍。

胡昭廣帶領同事們“確立了核心價值,就是為企業服務”。在試驗區辦公室的大開間裏,60多個工作人員,每個月都要組織一次“全區”大會,聽取企業家心聲。胡昭廣說:

企業是這個地區的主人,是這個地區創造的原動力。我們的很多政策都是首先由企業提出來的,我們再完善,再用於指導企業。

1999年6月5日,國務院下發《關於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複》,“試驗區”正式更名。又曆經10年發展,中關村形成了“一區多園”的格局,並不斷壯大。“從一條有倒爺、有騙子的街,發展成地區經濟拉動的龍頭,現在又成為國家創新體製的原動力”。

2007年,中關村科技園區總收入超過9000億元,2008年將突破10000億元。相當於北京市總收入的18%。胡昭廣說:

中關村最寶貴的價值是它解放了人、解放了思想、解放了生產力。

中關村的發展,為中國的科技產業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使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了新的可資借鑒的模式和經驗。

建立高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1987年6月8日,在中部城市武漢,中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悄然誕生。當時,創業者中心是在沒有得到相關部門正式批準的情況下,迫不及待地產生的。它的創辦者們也成為第一個“吃螃蟹者”。

建立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是借鑒歐美各國科技型小企業孵化器的經驗,在國內建立的為科技企業提供服務,扶持科技型企業起步,扶持科技機構、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員創辦科技型企業,扶持新技術產品形成規模經濟和進入市場的另一種新形式。

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事業的起步與發展,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息息相關,與國家“火炬”計劃的實施密不可分。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的誕生與這些重大的曆史機遇如影隨形,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以及“火炬”計劃的實施,成為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誕生的催生劑。

20世紀80年代,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提出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理論,不僅對當時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影響,而且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因為新的科技革命和由此引發的產業革命,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機遇。隻有走在新技術革命浪潮的前沿,直接進入科技發展的新時代,才有可能發揮後發優勢,通過實行趕超戰略,實現現代化。

1985年3月7日,召開了全國科技工作會議。鄧小平在會議上指出:

經濟體製,科技體製,這兩方麵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新的經濟體製,應該是有利於技術進步的體製。新的科技體製,應該是有利於科技發展的體製。

鄧小平的講話為科技體製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後不久,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1986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促進科學技術人員合理流動的通知》,要求各地領導機關為人才合理流動創造條件。

我國科技體製改革邁出的堅實步伐,為此後科技創新創業熱潮的掀起奠定了良好的體製基礎,也為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事業的起步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體製改革不斷深入,堅持市場取向,逐步加強市場機製的作用,也加快了科技體製改革的步伐。

根據當時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由於市場機製的作用,科技體製改革繼續深化,科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眾多科技企業似乎在一夜之間產生,僅武漢一地民間興辦的科技企業就達200多家。但由於當時還處於“摸著石頭過河”階段,各方麵的體製並不配套,以至這些科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麵臨著一係列問題和困難。

在武漢東湖地區,民間興辦的科技企業和潛在的創業者們麵臨一些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矛盾和困難,如果不能獲得來自外部的、多方麵的保障和扶持,這一新生事物將會停滯、萎縮以至夭折。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主任龔偉說:

基於這種情況,如何對東湖地區民間興辦的科技企業采取某種配套的特殊政策以便對其實行係統保障、扶持和引導,形成一種有利於這些科技企業發展的特殊小環境,刻不容緩。

在這一背景下,廣大科技企業急需一個便於實施配套的特殊政策,形成有利於科技企業成長的特殊環境的專門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