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創造輝煌

●孫家棟說:“第一顆外國衛星發射上天以後,我們不僅僅發射成功,而且他要求把衛星送到哪個點上,我們就給他送到哪個點上。”

●有外電評論:“中國這次成功發射的意義,絕不亞於當年的原子彈爆炸!”

●香港英文《南華早報》預言:“‘亞星1號’代表了一個新的突破,它將對亞洲經濟、商務,以及社會發展帶來重大的、長遠的影響。”

● 創造輝煌

發射前克服各種障礙

自從美國衛星進入中國發射場地以後,各項準備工作就開始緊張有序地進行開來。這時,突然新聞媒體傳來消息,2月22日,為日本發射“超鳥B”通信衛星和BS-2X直播電視衛星的“阿裏亞娜4”火箭發射失敗。

據報道,這一年是“阿裏亞娜”航天公司成立10周年,再過幾個星期就要大張旗鼓地慶祝了,這次失敗無疑給慶祝蒙上了陰影。難怪法國《世界報》2月24日發表了題為《悲慘的生日》一文,哀歎人們已很難無視中國“長征”火箭的競爭了。

2月28日,美國航天飛機“亞特蘭蒂斯號”發射的KH-13偵察衛星在空中爆炸。3月14日,美國“大力神-3”火箭發射國際通信衛星6失敗。

曆史又把我們“長征3號”火箭的這次發射,推到了一次重大的國際競賽中。這些消息,就像一付又一付清醒劑,讓中國發射人員的工作更加仔細了。

西昌是雷暴區,雨季雷電頻繁,經常發生落雷、滾雷和引雷。據說有一年,一個滾雷破窗而入,還死了人。但西昌的雨季又是有規律的,不但曆史上有記載,就從幾年來的實踐看,確實雨季都在每年的4月到9月。

不過從中長期天氣預報來看,1990年的雨季提前了,從中國航天發射人員進場一個月的統計來看也證實了這一點。這一個月裏,陰天占了一多半,下雨有6次,特別是2月25日,傍晚不但下起了雨,19點左右竟然還雷聲大作,雷電交加。進入3月,還沒有見過一個晴天,3月7日18點左右,狂風之後又下起了大雨。

對防雷電,中國火箭發射人員是有準備的。還是在研製階段,火箭研製人員就把防雷電作為專題攻關,做了大量工作。1981年到1982年,火箭研製人員將箭上主要的電子儀器和火工品等,在電力科學院做過高壓模擬雷擊試驗。雖然“長征3號”火箭有防雷電的措施,但為了保險起見,過去曆次發射都設法避開雷電天氣。

這次是首次對外發射,一定要萬無一失,火箭研製人員做了更多的準備。當時還請來了中科院空間中心的同誌,他們帶來了測雷電設備,既有雷電定位係統,也有電場儀。

在參觀這些設備後,火箭研製人員對電場儀表現了更大的興趣。因為這個儀器大致可以預報而不是事後測定。電場儀可以測得直徑10公裏內雲層的電場強度,並且可以24小時連續監測。此後,沈辛蓀幾乎每天都要去離發射場最近的監測點,查看記錄並對照直接觀察到的天空情況,試圖作出對比。

一天,中國科學院的同誌興奮地告訴沈辛蓀,他們發現了一點規律。他們說隻要8時後,記錄到的曲線上不斷出現大的波形,那麼傍晚就有大的放電過程,就會打雷。沈辛蓀聽了非常高興,因為這點發現很重要,使他們在加注液氫前做到心中有數。

3月15日火箭轉運。7時30分人員就位,這時正下著小雨,盡管對火箭來講有點小雨並不怕,但由於這次任務的特殊重要性,最後大家一致同意到9時再定。9時整,人齊了,看天上的黑雲在減少,雨點也幾乎沒有了,氣象預報是10時到17時陰無雨,大家意見一致,馬上轉,搶這個窗口。

抓緊工作,到14時15分,火箭一、二、三級已全部吊入塔內,就差最後吊裝慣性平台一項了。這時黑雲又壓了下來,雨還沒下。平台吊上去,塔架合攏。將近17時,果真又下起了雨,大家說,氣象預報真準,要是發射那天也能如此就好了。

1990年3月底,各項準備工作就緒,火箭已經在塔架旁豎起,“亞洲1號”衛星箭在弦上。

可是,亞洲衛星通信公司的總執行官賽頓,問在西昌執行發射合同的陳壽椿,中國政府同不同意承擔衛星發射時可能引起的第三方損害的賠償責任。

當時的陳壽椿一頭霧水,之前根本就沒有發射經驗,第三方協議是什麼。經詢問,他了解到,國際上有一項《空間物體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中英兩國都是該公約的締約國。

《責任公約》中規定,發射國要對衛星發射過程中引起的第三方的損害負賠償責任。“發射國”是指發射或促使發射外空物體之國家以及從其領土或設施發射空間物體的國家。

亞洲衛星通信公司設在香港,當時香港是英國政府管轄的地區。這樣的話,英國也可以被理解成發射國,並有可能因中國發射衛星引起的第三方的損害被追究賠償責任。

而事實上,英國不可能控製“長征”火箭的發射。因此,英國政府要求中國對這次衛星發射時引起的第三方損害負賠償責任是合理的。

如果中國政府不承擔責任,港英政府雖然不能阻止中國發射衛星,但可以不向亞洲衛星通信公司發營業許可證,這個後果對該公司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眼看距發射時間僅有一周,陳壽椿立刻聯係北京,航天部出麵辦理一份緊急請示,由負責發射的國防科工委會簽,然後報送外交部。

兩天後,中國外交部向英國大使館發了照會,達成協議。

確定亞星的發射日期

1990年4月7日,簽訂“亞洲1號”衛星發射服務合同僅僅14個月之後,寫著“中國航天”4個大字的“長征3號”火箭,就準時地豎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射台上。

這一天,分別從北京和香港出發的兩架飛機直飛西昌,來自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嘉賓,包括中國各部門的領導和用戶代表、保險公司、設備商及媒體代表等都來到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其中還包括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中信董事長榮毅仁,中國首富李嘉誠等,他們準備共同觀摩和見證“亞洲1號”衛星發射的偉大曆史時刻。

根據氣象信息,4月7日並不是一個發射衛星的好日子,可為什麼偏偏選在這一天呢?關於具體發射日期決定,這裏有一個小插曲。

作為我國承攬的首次國際商業衛星發射,這次任務備受世界矚目,中國航天部門也十分重視。在確定發射日期的時候,擺在中國航天人麵前最大的挑戰便是氣象。因為西昌是全國的強雷暴區之一,氣候瞬息萬變,難以捉摸。

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氣象專業的中心氣象組組長吳傳竹帶領氣象係統人員,提前兩個月分析曆年來場區的氣象資料和上千張雲圖,提出4月5日發射最適宜。

但香港亞洲衛星公司總裁泰迪·薛棟堅持認為5日是中國的清明節,不吉利。亞洲衛星的香港股東和許多香港知名人士在這天不出門,當天不能乘專機親臨發射場,見證自己的衛星升空。公司總裁有責任堅持發射日定為7號。

但天氣預報4月7日西昌有陣雨,不宜選為發射日。雙方為此事反複磋商,陷入僵局,不愉快的氣氛驟然升級。

美方人員對中國的確定的日期更是不屑一顧,他們聽後隻是報之一笑,認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也隻能提前預報半個月的天氣,而且準確率隻有60%。就此,美方人員和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主任胡世祥賭了一隻烤鴨。

後來,中方經過發射場最有經驗、最優秀的氣象專家對遠區,近區和發射場區的氣象信息進行了深入的反複分析和研究,又參考了當地老人的經驗預測,判斷可以在當晚發射時段內擇機發射。經過全盤考慮,最終中方同意了對方的要求。

為了避開媒體的渲染,中美雙方決定秘密簽約。1990年4月4日,在西昌他們下榻的旅館的房間內,陳壽椿和香港亞洲衛星公司總裁泰迪·薛棟就地簽定了4月7日為發射日期的合同。

後來的事實很快擊碎了“藍眼睛”的傲慢。4月5日晚,晴空萬裏,驗證了中心預報的“最佳發射時機”的準確性。而美方選定的4月7日,卻雷聲大作,陰雨連綿,迫使火箭推遲起飛。

但既然發射已定在4月7日,發射人員就必須為這一天的發射做出充分的準備,但確定發射窗口時間的問題,卻一直還在困擾著中國的發射人員。從4月4日開始,他們就天天開會研究。

4月6日晚上,確認7日19時50分第一個發射窗口發射。為保險,7日中午12時30分再會商一次天氣。12時30分,人到得很多,大家都關注著會怎麼決策。天氣預報是18時後雲量可減少,中低雲、無雷電,20時後會更好,隻是下午可能有小陣雨。於是一切照原計劃執行。

液氫加注已接近尾聲,一切正常,所有發射人員都鬆了口氣。這時沈辛蓀跑出洞外準備透透新鮮空氣,可剛出洞口,就見天上黑雲密布,已下起了雨。看來預報的小陣雨就要來了,好在這時已加注完畢,塔架正在迅速合攏。

誰知情況突變,山溝裏的天氣真是捉摸不定,此時竟下起了大雨,15時50分,又閃電又打雷,大家心裏七上八下,焦急萬分。

這讓中國的發射人員都感到迷惑不解。這天沈辛蓀最後一次去監測站是13時30分,當時他看過記錄曲線,非常平衡,怎麼今天規律突然異常了呢?

於是,他就和火箭總師謝光選冒著大雨再次趕到監測站。一進去,就聽說原來是電源插頭不知什麼時候給碰掉了,過去的記錄曲線全部作廢。

兩位專家聽了真是哭笑不得,在這種關鍵時刻,開了這麼個“玩笑”。大家心裏都實在惱火,但又無可奈何,好在從記錄曲線看,已記錄到10千伏每米的數據了。

雷電整整發作了半個小時,到16時20分才停,但雨還在下著。天還是那麼黑,於是人們議論紛紛:打?還是不打?

沈辛蓀又回到監測站,心想就守在這裏吧。打還是不打,很大程度上要用記錄到的數據說話了。國外是有前車之鑒的。

1987年3月26日,美國“宇宙神-半人馬座”火箭發射海軍通信衛星,發射前遇到雷電天氣並已測得電場強度大於464千伏每米。起飛後不到1分鍾就遭雷擊,浪湧電壓破壞了製導控製計算機,導致星箭俱毀。

一般說,場強在1千伏每米以上,帶負電會有雷,帶正電則不會有雷,但火箭升空後可能發生引雷,都是應當避免的。最穩妥的辦法就是確保場強在1千伏每米以下,並且越小越好。

沈辛蓀看到曲線一直平穩,數值還在減小,心裏逐漸有了底。到了18時,氣象監測人員說,可確認場強能穩定在02千伏每米以下,聽到這裏,沈辛蓀才心裏踏實地離開監測站。

順利送美國衛星上天

1990年4月7日傍晚,天氣不好,大約17時左右開始下雨。這時,大涼山峽穀中的發射場內,燈火通明,熱鬧非凡,成千上萬的各族群眾以及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嘉賓,聚集在這裏,爭相目睹我國首次承攬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發射升空的壯舉。

由於氣象原因,當晚的兩個發射窗口均未能滿足發射條件。這時,吳傳竹作出驚人預測,科學判定當晚21時前後,發射場上空將出現一塊晴空。

20時40分,發射指揮人員準時下達“50分鍾準備”的口令。這時,發射場上空果然開始露出了一個小小的天井,並且還能看到個別的星星,這是天將放晴的跡象。大家懸著的心開始放下來了,個個臉上“陰轉晴”。大家還開玩笑說,看來老天爺被感動了,給我們開個口放行了。

21時多,發射場上空的雲層散開了,露出了晴朗的夜空。這已經是第三個發射窗口,也就是最後一個發射窗口了。發射人員立即抓住這個機會,開始進行發射。

指揮大廳裏也開始傳出倒計時的聲音。

21時30分,隨著發射指揮員氣壯山河般的“點火,起飛”口令,“長征3號”運載火箭雷霆般呼嘯著拔地而起,直射天空。終於,火箭穿過洞開的“窗口”飛出了大氣層。

神奇的是,火箭剛升空不久,這個不大的“窗口”很快又被烏雲填滿。

火箭發射升空後,一、二級火箭先後脫落成功,三級火箭相繼兩次點火,載著“亞洲1號”衛星在太空飛行。

三級火箭工作16分鍾以後,星箭分離,衛星進入近地點距地球200公裏、遠地點距地球36萬多公裏的大橢圓軌道,從而成功地把我國首次承攬發射的第一顆外國衛星送上太空。從火箭點火起飛到實現星箭分離,為時21分22秒。

這時,指揮調度的喇叭中傳來“火箭起旋,星箭分離”的口令,表明1200多公斤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已經被成功送入距地球36897萬公裏的預定大橢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當指揮大廳傳來了入軌的報告後,大廳內雷鳴般的掌聲此起彼伏,大家歡欣鼓舞,相互致賀。特別是“亞星”的陣地發射主任及休斯的高級顧問,本來要我方發射後半小時給出入軌數據及起旋的數據,一時高興得也不要了,因為他們很快就接到休斯地麵站傳來的報告,宣布已經跟蹤到衛星了。大家全都鬆了一口氣,美國人還為此放了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