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親王本來還挺愁,但又一想老大得比他更愁,心裏頭就平衡了些,果然幸福感都是對比出來的。
可甭管愁不愁呢,事情還得想法子解決,總不能任它就這麼發生吧?
召集一幹幕僚來商議,商議來商議去,也沒商議出什麼好辦法,畢竟這蟲災嗎,從古自今不知發生多少回,也沒見哪個朝代有什麼辦法能應對得了的,都是等它們吃光了喝足了自己退了,朝庭再撥糧濟,這可叫個愁人,一個不當心,就得發生民亂了,再一個不當心,老百姓都得揭竿而起了。
就譬如說前朝,還不是因著天災人禍,叫百姓吃不飽肚子,就這情況,賦稅還年年往上加,再忍就沒活路了,於是前朝不得民心,直接就被各路義士聯手掀翻了。
先幹翻了前朝,這些各路義士再翻臉幹,畢竟皇位就一個,誰都想坐呢,到了還是老聖人技高一籌,把其它人都幹翻了。
所以當今聖人,以及這些個兄弟王爺們,都很是引以為鑒的,畢竟前朝是怎麼翻車的事兒,還擱那兒擺著呢,所以這大周呢,對待民生是十分重視的,生怕又走上跟前朝一樣的路子。
其它事兒都有得商量,但凡哪個官員敢衝賑災糧上下手的,真是滅了九族的份兒。這叫下頭的人按下了心思,為什麼呢,大周本是沒有這樣的重刑法的,看犯了什麼罪,輕的隻殺一人,總的,頂多隻是一家,像九族這種,其實是很牽強的,有些根本就不知道,就因著有了一個祖宗,莫名其妙就被牽連了。
老聖人覺得不合理,就把這條刑法給廢除了,隻有造反,或衝民生下手的,才會淪落到這等下場。
靖親王也很重視此事,可幕僚們拿不出好辦法,他除了急也沒有失望,畢竟前幾百年也沒人有好法子不是。
隻好死馬當成活馬醫,商量著布告百姓,叫他們多翻翻地,把裏頭的蟲卵挑出來殺死,能殺一些是一些嗎,能減輕些損失也好。
這事兒不需官府這邊布告了,老百姓把田地糧食看得比命根子還要重要,一天天沒事兒不蹲田裏頭捉蟲卵去了。誰說老百姓就沒智慧呢,人也聰明著呢,那雞呀鴨呀吃蟲子他們能不知道?
一發現有這兆頭,就呼朋喚友的,把家禽們往地裏趕去了,刨蟲子吃去唄。也是杯水車薪,畢竟普通百姓能有幾個錢,家裏能養多少雞?都是放養的,也不知道啥是科學,養多了就得生雞瘟,一家能養個十來隻算是大戶了。
所以哪怕采取了措施,其實也頂不了什麼大用,就算田地裏蟲卵都吃絕了,可架不住大周地大物博呢,蟲卵它也不挑地,誰說就隻那糧食地裏有了?其它地兒,比如田坎上呀河道旁呀山林子裏呀,反正有土地的地方它們都存在呢。
所以事前再怎麼采取措施,蟲卵也是絕不了的。
這些鄉下裏的事兒,尊貴如王爺那肯定不會去留心的,這會兒子正在府裏長籲短歎著,命不好呢。
林夫子……他智計再百出,謀略再過人呢,碰上這天災那也麻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