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登兗州城樓(1 / 2)

“邵注”兗州,魯所都,漢以封共王餘。《唐書》:兗州,魯郡,屬河南道。“顧宸注”兗州,隋改為魯郡,唐武德間複曰兗州,天寶元年又改魯郡。此雲兗州,當是開元二十五年,公下第後遊齊趙時所作。鼇按:唐之兗州治瑕丘縣,即今之嵫陽縣也。蔡夢弼曰:公父閑嚐為兗州司馬,公時省侍,故有“趨庭”句。

東郡趨庭日①,南樓縱目初②。浮雲連海岱③,平野入青徐④。孤嶂秦碑在⑤,荒城魯殿餘⑥。從來多古意⑦,臨眺獨躊躇⑧。公至兗州省侍而詠南樓也。通首皆登樓所見,“海岱”“青徐”屬遠景,故以“縱目”二字起之。“秦碑”“魯殿”屬近景,故以“臨眺”二字結之。仍在上下四句分截。趙汸雲:三四宏闊,俯仰千裏。五六微婉,上下千年。曰“從來”則平昔懷抱可知。曰“獨”則登樓者未必皆知。

①《前漢誌》:東郡,秦置,屬兗州。隋孫萬壽詩:“趨庭尊教義。”

②《晉書?庾亮傳》:“乘秋夜往,共登南樓。”此借用其字。張鏡《觀象賦》:“爾乃縱目遠覽,傍通四維。”

③古詩:“浮雲蔽白日。”海岱青徐,與兗州接壤。《禹貢》:“海岱惟青州。”

④鮑照詩:“平野起秋塵。”《海賦》:“西薄青徐。”《唐書》:青州北海郡、徐州彭城郡,俱屬河南道。

⑤唐太宗《小山賦》:“寸中孤嶂連還斷。”《秦本紀》:始皇二十八年,東行郡縣,上鄒峰山,刻石頌秦德。

⑥謝玄暉詩:“荒城迥易陰。”徐摛詩:“列楹登魯殿。”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殿本景帝子魯共王所立。”《後漢書注》:殿在兗州曲阜縣城中。

⑦《史記?龜策傳》:“所從來久矣。”隋李密詩:“悵然懷古意。”

⑧沈約詩:“臨眺殊複奇。”《莊子》:“聖人躊躇以興事。”薛君曰:“躊躇,躑躅也。”《玉篇》:“猶豫也。”

黃生曰:前半登樓之景,後半懷古之情,其驅使名勝古跡,能作第一種語。此與《嶽陽樓》詩,並足淩轢千古。

趙汸曰:公祖審言《登襄陽城》詩雲:“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冠蓋非新裏,章華隻舊台。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公此詩實本於其祖。

張綎注:凡詩體欲其宏,而思欲其密。廣大精微,此詩兼之矣。考公作此詩時,年甫十五,而所作已如此,其得之天者,良不偶也。

胡應麟曰:五言律體,肇自齊梁,而極盛於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陳、杜、沈、宋,典麗精工,王、孟、儲、韋,清空閑遠。此其概也。然右丞贈送諸什,往往闌入高、岑。鹿門、蘇州,雖自成趣,終非大手。太白風華逸宕,特過諸人,而後之學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唯工部諸作,氣象嵬峨,規模宏遠,當其神來境詣,錯綜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還,一人而已。又曰:宏大則“昔聞洞庭水”,富麗則“花隱掖垣暮”,感慨則“東郡趨庭日”,幽野則“林風纖月落”,餞送則“冠冕通南極”,投贈則“斧鉞下青冥”,追憶則“洞房環佩冷”,吊哭則“他鄉複行役”等,皆神化所至,不似人間來者。又曰: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體,前起後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唐初多以首二句言景對起,止結二句言情,雖豐碩,往往失之繁雜,唐晚則第三四句多作一串,雖流動,往往失之輕儇,俱非正體。惟沈、宋、李,王諸子,格調莊嚴,氣象閎麗,最為可法。第中四句大率言景,不善學者湊砌堆疊,多無足觀。老杜諸篇,雖中聯言景不少,大率以情間之。故習杜者,句語或有枯燥之嫌,而體裁絕無靡冗之病。此初學入門第一義,不可不知。若老手大筆,則情景混融,錯綜惟意,又不可專泥此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