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公未得鄉貢之前,遊吳、越,下第之後,遊齊、趙。此詩雲:“詩罷聞吳詠,扁舟意不忘。”則是遊齊趙時作。未詳左氏莊在何郡,舊次在過宋之問舊莊後,則左氏莊亦當在河南。
林風纖月落①,衣露靜琴張②。暗水流花徑③,春星帶草堂④。檢書燒燭短⑤,看劍引杯長。詩罷聞吳詠⑥,扁舟意不忘⑦。(月落露濃,靜琴始張,入夜方飲也。水暗星低,夜宴之景。檢書看劍,夜宴之事。公弱冠曾遊吳、越,故聞吳詠而追思其處。吳江周篆雲:檢書以考證,看劍而吟哦,此時正賦詩也。未句詩罷,乃倒插法。)
①吳均詩:“林疏風至少。”謝朓詩:“疏蕪散風林。”《杜臆》謂林風與,衣露相偶。鼇按:林風則微,風林則大,隻顛倒一字,而輕重不同。古詩:“兩頭纖纖月初生。”張綽詩:“雲表掛纖月。”
②《說苑》:“孺子操彈於後園,露沾其衣。”或以衣為琴衣,非是。謝朓詩:“靜琴愴複傷。”《詩》:“琴瑟在禦,莫不靜好。”
③李百藥詩:“暗水急還流。”庾肩吾詩:“向嶺分花徑。”
④梁簡文帝《神山寺碑》:“照影春星。”張伯複《詩話》:“春星帶草堂”,古今傳為佳句,隻一帶字,便點出空中景象。如“玉繩低建章”,低字亦然。帶,拖帶也。《北山移文》:“草堂之靈。”
⑤江淹《傷友人賦》:“共檢兮洛書。”
⑥吳詠,謂詩客作吳音。
⑦《史記》:範蠡乘扁舟,遊五湖。
趙汸曰:此詩寄興閑遊,狀景纖悉,寫情濃至,而開闔參錯,不見其冗,乃詩之入妙處。
顧宸曰:一章之中,鼓琴看劍,檢書賦詩,樂事皆具。而林風初月,夜露春星,及暗水花徑,草堂扁舟,時地景物,重疊鋪敘,卻渾然不見痕跡。而其逐聯遞接,八句總如一句,俱眾夜宴二字摹寫盡情。
黃生曰:夜景有月易佳,無月難佳。三四就無月時寫景,語更精切。上句妙在一暗字,覺水聲之入耳。下句妙在一帶字,見星光之遙映。
胡應麟曰:五律仄起高古者,唯杜為勝。如“嚴警當寒夜,前軍落大星”,“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行”,“吾宗老孫子,質樸古人風”,“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皆雄深渾樸,意味無窮。然律以盛唐,則氣骨有餘,風韻稍乏。唯“風林纖月落,衣露靜琴張”。“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尤為工絕,此則盛唐所無也。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
“鶴注”《唐?五行誌》:開元二十九年秋,河南河北二十四郡水。齊其一也,當是其年作。《唐書》:臨邑,漢縣,屬齊州。“張綖注”此詩諸家皆編在開元二十九年,公是時年甫三十,而詩中有“吾衰同泛梗”之句,是豈其少作耶。徒以唐史此年有伊洛及支川皆溢,河南北二十四郡水,遂為編附。然黃河水溢,常常有之,豈獨是年哉。集中如此類者甚多,不能遍舉。
二儀積風雨①,百穀漏波濤②。聞道洪河坼③,遙連滄海高④。(從苦雨泛河敘起。“聞道”二字,據來書所言。排律詩須見段落分明,看此篇逐段還題之法。)
①二儀,天地也。《抱樸子》:“彌綸二儀,升為雲雨。降成百川。”
②《老子》:“江海能為百穀王。”《魏誌》:“波濤洶湧”。《通鑒》:漢陳忠曰:“淫雨漏河。”漏字本此。
③潘嶽詩:“登城望洪河。”注:“洪河,黃河也。”
④《抱樸子》:“滄海之滉漾。”
職司憂悄悄①,郡國訴嗷嗷②。舍弟卑棲邑③,防川領簿曹④,尺書前日至⑤,版築不時操⑥。難假黿鼉力⑦,空瞻烏鵲毛⑧。(此言堤防之患,簿領所憂。職司,治水之官。郡國,被災之民。領簿曹,穎為臨邑主簿。操版築,監督治河之事。黿鼉、烏鵲,言不能借此以作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