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兵車行(1 / 2)

《杜臆》:舊注謂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當作於天寶中年。《周禮》有兵車之會。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①。耶娘妻子走相送②,塵埃不見鹹陽橋②。牽衣頓足攔道哭④,哭聲直上幹雲霄⑤。(首段,敘送別悲楚之狀,乃紀事;下二段,述征夫苦役之情,乃紀言。轔轔,眾車之聲。蕭蕭,鳴不喧嘩。行人,行役之人。)

①《詩》:“有車轔轔。”又:“蕭蕭馬鳴。”又:“行人彭彭。”《搜神記》:李楚賓帶弓箭遊獵。

②古樂府:“不聞耶娘哭子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魏文帝詩:“妻子牽衣袂。”

③《楚辭》:“蒙世俗之塵埃。”“錢箋”塵埃不見,言出師之盛。《元和郡縣誌》:便橋,在鹹陽縣西南十裏,以與便門相對,因名,漢武帝造。中渭橋,在鹹陽縣東南二十裏,本名橫橋,秦始皇造。皆架渭水。《一統誌》:便橋,唐時名鹹陽橋。

④何遜詩:“兒女牽衣位。”《國策》:張儀說秦,頓足徒裼。《酷吏傳》:路溫舒頓足而歎。

⑤《北山移文》:“幹雲霄而直上。”

道旁過者問行人①,行人但雲點行頻②。或從十五北防河③,便至四十西營田④。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⑤。邊庭流血成海水⑥,武皇開邊意未已⑦。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⑧,幹村萬落生荊杞⑨。縱有健婦把鋤犁⑩,禾生隴畝無東西(11)。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12)。(次提過者行人,設為問答,而以“君不聞”數語作收應。曰防河、曰營田、曰戍邊,所謂點行頻也。開邊未已,譏當日之窮兵。至於村落蕭條,夫征婦耕,則民不聊生可知。本言秦兵,而兼及山東,見無地不行役矣。)

①古樂府詞:“觀者盈道旁。”

②師氏曰:點行,漢史謂之更行,以丁籍點照上下,更換差役。

③“錢箋”《舊唐書》:開元十五年十二月,製以吐蕃為邊害,令隴右道及諸軍團兵五萬六千人,河西及諸軍圍兵四萬人,又征關中兵萬人,集臨洮,朔方兵萬人集會州,防秋,至冬初無寇而罷。是時,吐蕃侵擾河右,故曰防河也。

④《唐?食貨誌》:開軍府以捍要衝,因隙地以置營田,有警則以軍若夫千人助役。《杜臆》:營田,乃戍卒備吐蕃者。

⑤《韓非子》:裏正與伍老。《海錄碎事》:唐製,凡百戶為一裏,裏置正一人。《二儀實錄》:古以皂羅三尺裹頭,曰頭巾,周武帝裁為襆頭。

鮑氏曰:時老幼俱戰亡,又括鄉裏之少小者,故裏正為之裹頭揖甲也。韓駒曰:歸來頭已白,又屯戍邊疆,言役使無已時也。《史記》:中國擾亂,諸秦所徙戍邊者皆複去。

⑥《後漢書》:“臥鼓邊庭。”《史記?蔡澤傳》:“流血成川。”《杜臆》:《唐鑒》:天寶六載,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險固,非殺數萬人不能克。帝不快。董延光自請取石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不克。八載,帝使哥舒翰攻拔之,士卒死者數萬,故有“邊城流血”等語。

⑦“錢箋”唐人詩稱明皇多雲武皇,王昌齡“白馬金鞍從武皇’,韋應物“少事武皇帝”,公亦雲“武帝旌旗在眼中”也。班固曰:武帝廣開三邊。謝靈運詩:“辭殫意未已。”

⑧《漢書》:漢家自有製度。黃希曰:古所謂山東,即今之河北晉地是也。今所謂山東,古之齊地,青齊是也。閻若豫曰:此謂華山以東,不指泰山之東,亦不指太行之東。秦時,河山以東,強國六,皆山東地。《十道四蕃誌》:關以東七道,凡二百一十六州。《杜臆》雲:隋得天下,改郡為州,唐又改州為郡,凡一百九十二郡。曰州,仍舊名也,曰二百州,已盡天下矣。閻若璩曰:舊注雲,山東者,太行山之東,非也。《通鑒》:秦孝公時,河山以東,強國六。胡三省注雲:河自龍門上口,南抵華陰而東流,秦國在河之西。山自鳥鼠同穴,連延為長安南山,至於太華,秦國在山之西。韓、魏、趙、齊、楚、燕六國,皆在河山以東。又考:賈誼所謂建武關、函穀、臨晉關者,大抵為備山東諸侯。可見自秦之外,皆謂之山東矣。

⑨《世說》:陸士衡入洛,次河南愜師逆旅。嫗曰:“此東數十裏無村落。”阮藉詩:“堂上生荊杞。”“邵注”兵亂地荒,盡生荊棘拘杞。

⑩王彥輔曰:健婦耕,則夫遠征可知。古樂府:“健婦持門戶,亦勝一丈夫。”王粲詩:“不能效沮溺,相隨把鋤犁。”

(11)《史記》:“項羽起隴畝之中。”師氏曰:疆竭不修,故東西莫辨。《史記正義》:“南北為阡,東西為陌。”

(三)《杜臆》:秦兵,即關中之兵,正此時點行者。因堅勁耐戰,故驅之尤迫。今驅負來者為兵,直棄之耳,與犬雞何異。《孔叢子》:秦兵將至。駱賓王詩:“龍庭但苦戰。”《左傳》:“行出犬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