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臆》:《前出塞》雲赴交河,《後出塞》雲赴薊門,明是兩路出關。考唐之交河,在伊川西七百裏。當是天寶間,哥舒翰征吐蕃時事,詩亦當作於此時,非追作也。張蜒注:單複編在開元二十八年,黃鶴以為乾元時,思天寶間事而作,今依範編在天寶年間。《晉?樂誌》:《出塞》、《入塞》曲,李廷年造。胡夏客曰:前後出塞詩題,不言出師而言出塞,師出無名,為國諱也,可為詩家命題之怯。當時初作九首,單名出塞,及後來再作五首,故加前後字以分別之。舊注見題中前後字,遂疑同時之作,誤矣。
戚戚去故裏①,悠悠赴交河②。公家有程期③,亡命嬰禍羅④。君已富土境⑤,開邊一何多⑥。棄絕父母恩⑦,吞聲行負戈⑧。(首章,敘初發時辭別室家之情。“張綖莊”前四敘事,見在下者之率義,後四敘情,見在上者之不仁。蓋富土開邊,事之可已,棄絕親恩,人之大情,為人上者亦獨何心哉。《杜臆》:已富而又開邊,乃諷刺語,亦國家安危所係。此下諸章,皆代為從軍者之言。)
①《楚辭》:“居戚戚而不可解。”顏延之詩:“去國還故裏。”
②《詩》:“悠悠南行。”“鶴注”西川交河郡,在唐隴右道,郡亦有交河縣。自縣二百七十裏至北庭都護府城,備吐蕾之處也。
③《司馬遷傳》:赴公家之難。陳琳詩:“官作自有程。”洙曰:程限,期會也。
④《史記,張耳傳》:“張耳常亡命遊外黃。”《漢書》:“竇榮亡命山林。”顏師古注:“命,名也,謂脫其名籍而逃亡也,“盧注”開元中,析衝未停,兵有定籍,不似召募無稽可以逃脫,故曰“亡命嬰禍羅。”嵇康詩:“坎凜趣世務,常恐嬰禍羅。”
⑤陸機《五等諸侯論》:“境土逾溢。”
⑥《漢書?嚴助傳》:是時武帝好征伐,四夷開置邊郡。王融《策秀才文》:“選將開邊。”
⑦《說苑》:喪製三年,所以報父母之恩。
⑧鮑照詩:“吞聲躑躅不敢言。”陸機《從軍行》:“朝食不免胃,夕息常負戈。”
盧元昌曰:此拈開邊,為諸章眼目。自開元十五年王君霎啟釁,後張忠亮破吐蕃於渴穀,拔其大莫門城。杜賓客破吐蕃於祁連城下。十七年,張守素破西南蠻,拔昆明及鹽城,王禕破吐蕃於石堡城。十八年,烏承玭破奚、契丹於捺祿山。二十年以後,雖吐蕃又款,至赤嶺之碑仆,釁端又開,與奚、契丹交構不已,此皆開邊之禍也。
其二
出門日已遠①,不受徒旅欺②。骨肉恩豈斷③,男兒死無時④。走馬脫轡頭⑤,手中挑青絲⑥。捷下萬仞岡⑦,俯身試搴旗⑧。(二章,敘在道時,輕生自奮之語。上四意決,下截氣猛。軍伍習熟,不受欺於徒侶矣。生死無時,不暇計及骨肉矣。脫轡而挑起青絲,下岡而學試搴旗,言時時蹈危地也。《杜臆》:前言棄絕父母恩,此雲骨肉恩豈斷,乃徘徊輾轉之意。)
①左思詩:“出門無通路。”古詩:“相去日已遠。”
②顏延之詩:“改服飭徒旅。”
③《記》:骨肉之親,無絕也。
④陳琳詩:“男兒寧當格鬥死。”死無時,時時可死也。
⑤曹植詩:“走馬長揪間。”樂府《木蘭詩》:“南市買轡頭。”
⑥梁簡文帝詩:“宛轉青絲鞚。”注:“青絲,馬鞚也。”
⑦左思詩:“振衣幹仞岡。”何承天詩:“深穀萬仞。”
⑧曹植詩:“俯身散馬蹄。”李陵書:“斬將搴旗。”瓚雲:“拔取曰搴。”
其三
磨刀嗚咽水①,水赤刃傷手②。欲輕腸斷聲③,心緒亂已久④。丈夫誓許國⑤,憤惋複何有⑥。功名圖麒麟⑦,戰骨當速朽⑧。(三章,中道傷心,而為自解之詞。水聲觸耳,不覺心亂而手傷,二句乃申上語。後作意外之想以自寬也。《杜臆》:前四,化用《隴頭歌》,極爐錘之妙。)
①《韓詩外傳》:“晏子左手持頭,右手磨刀。”蔡琰《胡笳曲》:“夜聞隴水兮聲嗚咽。”《辛氏三秦記》:隴山頂有泉,清水四注,東望秦川如四五裏。俗歌:“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肝腸欲絕。”
②《博物誌》:江河水赤,名曰泣血。《老子》:“夫代大匠斫者,鮮有不傷手矣。”
③鮑照詩:“行子心腸斷。”
④孫萬壽詩:“心緒亂如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