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節 奉贈太常張卿?叾???(1 / 2)

張垍為太常卿,在天寶十三載。當是其年作。“朱注”《舊書》天寶十三載三月,張均由憲部尚書貶建安太守,還為大理卿。不言均嚐為太常卿也。此詩乃是與垍。考《舊書?均傳》雲:九載,遷刑部尚書,自以才名當為宰輔。楊國忠用事,罷陳希烈,引韋見素代之,仍以均為大理卿,均大失望。《垍傳》雲:十三載,盡逐張垍兄弟,仍以均為建安太守,垍為盧溪司馬,歲中召還,再遷為太常卿。《新書》:均還,授大理卿,垍授太常卿。與《舊書》合。《通鑒》亦雲:至德元載五月,太常卿張垍,薦虢王巨有勇略。此詩是贈垍甚明。舊本作均,乃刀筆之訛耳。《前漢?百官表》: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

方丈三韓外①,昆侖萬國西②。建標天地闊③,詣絕古今迷。氣得神仙迥④,恩承雨露低⑤。相門清議眾⑥,儒術大名齊⑦。(先引古托諷。言方丈昆侖,其東西異標,在天地遼闊之鄉,欲往指絕域,乃古今共迷之處。張垍於寶仙洞中,求得真符,其感神仙而膺主眷,豈若前世之渺茫乎。又繼之曰:宰相之門,實清議所屬,儒術相繼,宜父子齊名,豈可求仙以結主知乎。言外隱含譏刺。)

①張遠注:《通鑒》:天寶九載十月,太白山人王元翼,言見玄元皇帝,雲寶仙洞有妙寶真符。命刑部尚書張均等往求,得之。此必與垍同行也。《史記?秦紀》: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之。於是遣徐市入海求仙人。《十洲記》:方丈洲,在東海中央,東西南北岸,相去正等。方丈,方五千裏。《魏誌》:韓在帶方之南,東西以海為限,南與倭接,方可四千裏。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辰韓者,古之辰國也。馬韓在西。

②周穆王升昆侖,出《列子》。《水經》:昆侖墟,在西北,去嵩五萬裏。《易》:“先王以建萬國。”

③《天台山賦》:“赤城霞起而建標。”

④《晉書?嵇康傳》:“神仙稟之自然。”

⑤《詩?蓼蕭》注:“雨露者,天所潤萬物,喻王者恩澤。”

⑥相門,見《贈韋左丞》詩。垍,乃說之子,故曰相門。晉傅玄《士風論》:“先王之禦天下,教化隆於上,清議行於下。”清議,即月旦評意。

⑦《史記》:“招致儒術之士。”《孔叢子》:“莫不服先生之大名也。”

軒冕羅天闕①,琳瑯識介珪②,伶官詩必誦③,夔樂典猶稽④。健筆淩鸚鵡⑤,銛鋒瑩鷿鵜⑥。友於皆挺拔⑦,公望各端倪⑧。通籍逾青瑣⑨,亨衢照紫泥⑩。靈虯傳夕箭(11),歸馬散霜蹄(12)。能事聞重譯(13),嘉謨及遠黎(14)。弼諧方一展(15),班序更何躋(16)。(此稱美張卿。軒冕多人,而介圭特重,言清卿之貴。伶官誦詩,而樂律待稽,言太常之職。筆能作賦,而詞鋒如劍,兄弟挺出,而公卿可期,此言文章品望。身居青瑣,而文映紫泥,漏深傳箭,而騎馬出朝,此言出入恩寵。製作遙傳,而謀猷及遠,弼諧得展,而班次莫加,此言勳名爵位。)

①《七命》:“軒冕蕩蕩。”《左傳》:“服冕乘軒。”袁豸詩:“連吹入天闕。”

②《楚辭》:“璆鏘鳴兮琳琅。”《世說》:有人見王太尉諸公還,諸人曰:“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琅珠玉。”琳琅,佩玉之飾,言於琳琅中識介圭也。《詩》:“錫爾介圭。”《箋》:“介圭,長尺有二寸。”

③洙曰:邶詩《簡兮?序》:“仕於伶官。”注:“伶氏,世掌樂官,故後世號樂官為伶官。”《漢?禮樂誌》:誦六詩,習六舞。

④《書》:“夔,命女典樂,教胄子。”

⑤庾信《宇文順集序》:“章表健筆,一付陳琳。”《後漢書》:禰衡在黃祖座,作《鸚鵡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

⑥《西京賦》:“胸突銛鋒。”《爾雅注》:“鷿鵜,似鳧而小。”膏中瑩刀劍。戴嵩詩:“劍瑩鷿鵜膏。”

⑦黃徹《溪詩話》:《書》言;“惟孝友於兄弟。”《後漢?史弼傳》:“陛下信於友於,不忍恩絕。”而淵明詩遂雲:“再喜見友於。”《詩》言:“貽厥孫謀。”《南史》:到溉之孫蓋,從宋武帝登北固樓,賦詩,帝稱為才子。後溉和上詩,上輒手詔戲之曰:“得無貽厥之力乎?”而王儉碑文又雲:“貽厥之寄,允屬時望。”杜詩“友於皆挺拔”,昌黎詩“誰謂貽厥無基址”,二事正可作對。《文心雕龍》:“景純《仙篇》,挺拔而為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