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後出塞五首(1 / 3)

鮑欽止曰:天寶十四載三月壬午,安祿山及奚契丹戰於潢水,敗之。故有《後出塞五首》,為出兵赴漁陽也。今按末章,是說祿山舉兵犯順後事,當是天寶十四載冬作。

男兒生世間①,及壯當封侯②。戰伐有功業③,焉能守舊丘④。召募赴薊門⑤。軍動不可留⑥。千金裝馬鞭⑦,百金裝刀頭⑧。閭裏送我行⑨,親戚擁道周⑩。斑白居上列(11),酒酣進庶羞(12)。少年別有贈(13),含笑看吳鉤(14)。(首章,記應募之事。上八,從軍者喜於立功。下六,送別者壯其行色。《杜臆》:召赴薊門者,祿山也,勢已盛而逆未露,且以重賞要士,故壯士喜功者,樂於從之。其裝飾之盛,餞送之勤,與前出塞大不同矣。老者慈愛,唯贈飲食;少年英銳,故贈吳鉤。含笑者,受而會意也。)

①魏文帝樂府:“男兒居世,各當努力。”李陵詩:“人生一世間。”

②《論語》:“及其壯也。”後漢班超嚐投筆歎曰:“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封侯。”

③《史記?龜策傳》:“可以戰伐攻擊。”又《鄒陽傳》:“功業複就於天下。”

④鮑照詩:“去鄉三十載,複得還舊丘。”《廣雅》:“丘,居也。”

⑤《吳誌?孫策傳》:“召募得數百人。”《一統誌》:古薊門關,在今順天府薊州。《水經注》:武王封堯後於薊,城內西南隅有薊丘,因名薊門。

⑥《後漢?光武紀》:“時不可留。”

⑦《西京雜記》:武帝時,身毒國獻連環羈,皆以白玉作之。瑪瑙石為勒,白光琉璃為鞍。鞍在暗室中,常照十餘丈,如晝日。自是長安始盛飾鞍馬,竟皆雕鏤,或一馬之飾,直百金。樂府《木蘭詩》:“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又:“西市買馬鞭,南市買轡頭。”

⑧《史記?陸賈傳》:“寶劍值百金。”古絕句:“何當大刀頭。”

⑨《國策》:監門閭裏。《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閭。《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裏,閭裏皆二十五家,鄉謂之閭,遂謂之裏。二十五家共有巷,巷首有門。陶潛詩:“慷慨送我行。”

⑩《史記?穰苴傳》:莊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詩》:“有杕之杜,生子道周。”毛萇曰:“周,曲也。”

(11)《古樂府》:“斑白居上頭。”

(12)《韓非子》:“酒酣,靈公起。”《儀禮》:上大夫,庶羞二十品。

(13)《史記?季布傳》:少年藉其名以行。《通鑒》:王猛謂慕容垂曰:“今當遠別,何以贈我?”垂解佩刀贈之。

(14)《世說》:王公含笑看之。《吳越春秋》:闔閭命於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百金。”有人殺其二子,以血釁金成二鉤,獻之。王曰:“何以異於眾鈞乎?”鉤師呼二子名:“吳鴻、扈稽,我在此,王不知汝之神也。”聲絕於口,兩鉤俱飛,著父之胸。吳王大驚,賞之百金。《吳都賦》:“吳鉤趙棘,純鉤湛盧。”

其二

朝進東門營①,暮上河陽橋②。落日照大旗③,馬鳴風蕭蕭④。平沙列萬幕⑤,部伍各見招⑥。中天懸明月⑦令嚴夜寂寥⑧。悲笳數聲動⑨,壯士慘不驕⑩。借問大將誰(11),恐是霍嫖姚(12)。(章記在途之事。上六薄暮景事,下六夜中情景。上言軍容之整肅,下言軍令之森嚴。“張綖注”將似霍嫖姚,蓋武皇開邊,而去病勤遠,故托言之。《杜臆》:前篇言唾手封侯,何等氣魄,至此慘不驕矣,束於軍法故也。)

①“錢箋”阮籍詩:“步出上東門。”《寰宇記》:上東門,洛陽東麵門也,後又改為東陽門。《通鑒注》:上東門之地,唐為鎮。

②“盧注”祿山反範陽,封常清議斷河陽橋,則知前此募兵赴軍前,必由河陽橋去。《春秋》:天王狩於河陽。鄭曰:河陽,洛邑也。《通典》:河陽縣,古孟津,後亦曰富平津,跨河有浮橋,即杜預所建。《元和郡縣誌》:河陽浮橋,駕黃河為之,以船為腳,竹亙之。《一統誌》:河陽橋,在閿鄉縣西門外河水濱。王粲詩:“朝發鄴都橋,暮濟白馬津。”

③謝惠連詩:“落日隱櫩楹。”《漢書》顏注:“麾,大將之旗。”

④《詩》:“蕭蕭馬鳴。”荊軻歌:“風蕭蕭兮易水寒。”《杜臆》:《毛詩》蕭蕭,原非馬鳴聲,此加一風字,更為爽豁。

⑤範雲詩:“平沙斷還續。”《漢書注》:幕府者,以軍幕為義,軍旅無常居止,故以帳幕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