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1 / 2)

“鶴注”天寶十五載夏,公自奉先來依舅氏崔十九,故首曰:“客從南縣來”、“況當朱炎赫。”“錢箋。”“《元和郡縣誌》:白水,漢衙縣地,春秋秦晉戰於彭衙是也。後魏置白水郡,南臨白水,因以為名,唐屬同州。

客從南縣來①,浩蕩無與適②。旅食白日長,況當朱炎赫③。(首敘來蹤,兼記時候。《杜臆》:公方避亂,故有浩旅食之語。)

①古詩:“客從遠方來。”“錢箋”《寰宇記》:蒲城縣,本漢重泉縣地。後魏分白水縣置南白水縣,以在白水之南為名,廢帝三年改為蒲城。開元中,改為奉先。公從奉先來,循其舊名,故曰南。黃希曰:白水在同州西北一百二十裏,同州又在京兆東北二百五十裏。

②謝朓詩:“浩蕩別親知。”

③梁元帝《纂要》:“夏曰朱夏、炎夏。”

高齋坐林杪①,信宿遊衍闃②。清晨陪躋攀③,做睨俯峭壁④。崇岡相枕帶⑤,曠野回咫尺⑥。始知賢主人⑦,贈此遣愁寂。(此敘高齋遠景。時公寄寓高齋,故得朝夕覽勝,曰贈此遣愁,喜托居也。)

①魏收詩:“瀉溜高齋響,添池曲岸平。”

②《詩》:“於汝信宿。”《左傳》:“再宿曰信。”《詩》:“及爾遊衍。”《易》:“闃其無人。”

③宗炳詩:“清晨陟阻崖。”

④《江賦》:“馮夷倚浪以傲睨。”《水經注》:“險峭壁立。”陳後主詩:“峭壁聳春風。”

⑤傅亮詩:“總旆崇岡。”《北史》:韋敻所居之宅,枕帶林泉。

⑥古歌:“率彼曠野。”徐幹詩:“雖路在咫尺。”

⑦古辭:“賴得賢主人,覽取為吾組。”

危階根青冥,曾冰生浙瀝①。上有無心雲②,下有欲落石③。泉聲聞複息④,動靜隨所激。烏呼藏其身,有似懼彈射⑤。此摹高齋近景。上四記所見,下四記所聞。青冥,言樹色。層冰,比樹陰。泉聲寫得幽細,烏呼說得慘淒。

①《雲賦》:“霰淅瀝而先集。”

②《歸去來辭》:“雲無心以出岫。”

③張載《敘行賦》:“岌隗其欲落。”《水經注》:吳山,崩巒傾仄,山頂相捍,望之恒有落勢。

④宋之問詩:“石上泉聲帶雨秋。”

⑤《漢?宣帝紀》:“毋得春夏摘巢探卵,彈射飛鳥。”

吏隱適情性①,茲焉其窟宅②。白水見舅氏③,諸翁乃仙伯④。杖藜長鬆下⑤,作尉窮穀僻⑥。為我炊雕胡⑦,逍遙展良覿⑧。(此述舅氏款待之情。崔翁作尉,諸舅在焉,避亂相逢,故喜良覿。)

①《汝南先賢傳》:鄭欽吏隱於蟻陂之陽。沈約詩:“情性猶未充。”

②天台賦:“靈仙之所窟宅。”

③洙曰:《左傳》:晉文公謂子犯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此借用其語。

④《集仙傳?大茅君傳》:有紫陽左公,太極仙伯。又:神仙王知遠謂弟子曰:“吾漸遊洞府,仙曹除吾為少室仙伯。”“朱注”梅福為南昌尉,人傳以為仙,崔是白水尉,故以仙伯稱之。

⑤杖藜,注見前。宗炳詩:“長鬆列竦肅。”

⑥《左傳》:“深山窮穀,固陰冱寒。”

⑦宋玉《風賦》:“主人之女,為臣炊雕胡之飯。”

⑧《晉書》:袁粲獨步園林,杖策逍遙。謝靈運詩:“引領冀良覿。”

坐久風頗怒①,晚來山更碧。相對十丈蛟,歘翻盤渦坼②。何得空裏雷③,殷殷尋地脈④。煙氛靄崷崒,魍魎森慘戚⑤。昆侖崆峒巔⑥,回首如不隔⑦。(此述山中變幻之狀。風狂永激,故蛟坼盤渦。雷動煙迷,故魍魎慘戚。《杜臆》:謂寫景而兼影時事,語含比賦,是也。雲峰矗峙,如昆侖崆峒,回首恍見焉。)

①《莊子》:“萬竅怒號。”

②《海賦》:“盤渦穀轉。”

③《詩》:“殷其雷。”《長門賦》:“雷隱隱而響起。”

④《華山誌》:嶽東北有雲台峰,其山兩峰崢嶸,四麵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