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避地(1 / 1)

“顧注”當是至德元載冬作,蓋避地白水鄜州間,竄歸鳳翔時也。

此詩見趙次公本,但注雲至德二載丁酉作,非也。今從顧氏。

避地歲時晚①,竄身筋骨勞②。詩書遂牆壁③,奴仆且旌旄④。行在僅聞信⑤,此生隨所遭⑥。神堯舊天下⑦,會見出腥臊⑧。(上四避亂傷時,下思遭逢新主而光複舊物也。能寫出皇皇奔赴之情,汲汲匡時之誌。)

①張協《七命》:“違世陸沉,避地獨竄。”

②劉楨詩,“竄身清漳濱。”王充《論衡》:“筋骨之力。”

③陶潛詩:“詩書塞座外。”《漢?獻帝紀》:帝還洛陽,百官披荊棘,倚牆壁間。

④《前漢書讚》:衛青奮於奴仆。司馬相如《報蜀守臣書》:旌旄所指。舊注謂:至德二載五月,朝廷自清渠之敗,以官爵收散卒,凡應幕入官者,皆衣金紫,所謂奴仆旌旄也。今按:此詩作於元年之冬,尚未見此事。“盧注雲”公陷賊時,方冀朝廷將士反正不暇,豈得以奴仆旌旄輒為譏彈,當是指賊黨,如田乾真、蔡希德、崔乾祐之徒,各擁旌旄耳。

⑤天子所至曰行在,指肅宗也。

⑥陶詩:“聊複得此生。”

⑦唐高祖禪位太宗,故稱神堯皇帝。

⑧《焦氏易林》:“汙臭腥臊。”《禮記》:犬曰腥,羊曰臊,此指祿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