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哭長孫侍禦(1 / 1)

“朱注”此詩或刻杜誦,載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今載子美集中。《文苑辯證》兩存其說。“鶴注”公有《送長孫九侍禦赴武威判官》詩,稱其為詩流,與此合意,豈其未到官而死耶,當是至德二載作。今按:此詩不及亂離中語,恐非長孫九侍禦也。周置禦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命,以讚家宰。漢因置十五員,唐四人。

道為詩書重①,名因賦頌雄②。禮闈曾擢桂③,憲府屢乘驄④。流水生涯盡⑤,浮雲世事空⑥。惟餘舊台柏⑦,蕭瑟九原中⑧。(上四生前履曆,下四死後哀挽。)

①謝靈運詩:“事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起用謝意。阮籍詩:“信道守詩書。”

②《前漢書》:司馬相如蔚為辭宗,賦頌之首。

③《任昉集》:“出入禮闈,朝夕舊館。”注:“禮闈,尚書省也。”顧注:唐初考功試進士。開元末,徙禮部以春官侍郎主之。晉郤詵對武帝雲:“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一枝。”

④禦史所居之署,漢謂之禦史府,亦謂憲台。唐龍朔中,為東宮憲府。漢桓典名驄馬禦史。

⑤劉楨詩:“逝者如流水。”

⑥《晉書》:阮籍遺落世事。

⑦庾肩吾詩:“韓城想舊台。”《漢?朱博傳》:禦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

⑧《登樓賦》:“風蕭瑟而並興。”《記》: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何作也,吾誰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