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獨酌成詩(1 / 1)

此公往鄜州,在途獨酌而作。沈炯有《獨酌謠》。江總詩:“獨酌一尊酒。”《南史》:顏延之獨酌郊野,當其為適,旁若無人。

燈花何太喜①,酒綠正相親。醉裏從為客②,詩成覺有神。兵戈猶在眼③,儒術豈謀身④。苦被微官縛⑤,低頭愧野人⑥。(上四敘旅夜情事,題意已完。下則有感身世,而歎一官之拘束。《杜臆》:遇酒而燈花為兆,酒之難得可知。任從為客,酒解客愁。詩覺有神,喜動詩興也。二句暗承。陶歎折腰,杜愧低頭,皆不肯屈節於仕途者。)

①《西京雜記》:“目瞤得酒食,燈花得錢財。”

②朱超詩:“若言為容易。”

③《吳越春秋》:欲興兵戈,以誅暴楚。

④《前漢?蕭望之傳》:宣帝不甚從儒術。

⑤潘嶽詩:“豈敢陋微官。”

⑥《後漢?梁鴻傳》:妻曰:“今何為默默,無乃欲低頭就之乎?”愧野人,愧不如彼之自適也。

趙汸曰:東坡詩:“夢裏似曾遷海外,醉中不覺到江南。”又雲:“卻舉酒杯疑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皆出於此。

古人凡送別遣懷之作,隻寫景言情,而作詩本意,已在其中。若於篇中明說作詩,近於自注,終覺非體。如《大雅?卷阿》篇,乃召康公和成王之詩,首雲:“來遊來歌,以矢其音。”末雲:“矢詩不多,維以遂歌。”此係一時唱和之作,故首尾提出賦詩之意。又《嵩高》篇,乃尹吉送申伯之詩,末雲:“吉甫作誦,其計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但於章尾結出贈詩之意,收束有情。《杜集》如《留別嚴賈》詩,於第三句雲:“去遠留詩別。”如此詩於第四句雲:“詩成覺有神。”又如《遊修覺寺》詩,於第三句雲:“詩應有神助。”突於半腰中,插入作詩,題意已盡,而語氣亦傷,後麵重敘,便脈絡不貫矣。此皆少陵不拘古法處,未可為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