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當是乾元二年仲春作。按相州兵潰在三月王申,乃初三日,其作詩時,兵尚未敗也。原注:“收京後作。”“朱注”公《華州試進士策問》雲:“山東之諸將雲合,淇上之捷書日至。”詩蓋作於其時也。
中興諸將收山東①,捷書夜報清晝同②。河廣傳聞一葦過③,胡危命在破竹中④。隻殘鄴城不日得⑤,獨任朔方無限功⑥。京師皆騎汗血馬⑦,回紇餧肉蒲蕩宮⑧。已喜皇威清海岱⑨,常思仙仗過崆峒⑩。三年笛裏關山月(11),萬國兵前草木風(12)。(此聞河北捷音,而料王師之必克。鄴城之師軍無統製,故欲獨任子儀,以收戰功。又恐肅宗還京,漸生逸豫,故欲其念起事艱難,而思將士之勤苦。下四句,有規諷意。《杜臆》:軍士從征,已經三載,曰三年笛裏,悲之也。會兵鄴城,如風卷葉,曰萬國兵前,喜之也。)
①《後漢?明帝紀》:“先帝受命中興。”《東觀漢記》:“上會諸將。”“趙注”山東,河北也,安祿山反,先陷河北諸郡。至二京已收,慶緒奔於河北。
②《梁武帝集》:“奇謀間出,捷書日至。”《續博物誌》:露布,捷書之別名,以帛書揭竿。夜與晝同,見捷音可信。
③《詩》:“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④《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
⑤隻殘,但餘也。《通鑒》:乾元元年十月,郭子儀自杏園渡河,東至獲嘉,破安太清。太清走保衛州,子儀進圍之,遣使告捷。魯靈自陽武濟,季光琛、崔光遠自酸棗濟,與李嗣業皆會子儀於衛州,慶緒悉舉鄴中之眾七萬來救,子儀複大破之,獲其弟慶和,殺之,遂拔衛州。《舊唐書》:相州,屬河北道。武德元年,以魏郡置相州。天寶元年,改為鄴郡。乾元二年,改為鄴城。《通鑒》:慶緒走,子儀等追之至鄴。許叔冀、董秦、王思禮及河東兵馬使薛兼訓,皆引後繼至。慶緒收餘兵,拒戰於愁思岡,又敗慶緒。慶緒乃入城固守,子儀等圍之。
⑥《邠誌》:邠州始鎮靈州,謂之朔方軍。《舊唐書》:祿山反,以郭子儀為靈武太守,充朔方節度使。自陳濤斜之敗,帝惟倚朔方軍為根本。
⑦《公羊傳》:“京師者,天子之居也。京,大也。師,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稱之。”漢章帝詔:宛馬,血從前髆上小孔中出。武帝《天馬歌》“沾赤汗”,今親見其然。
⑧《漢?張耳傳》:“如以肉餧虎,何益?”《匈奴傳》:元帝元壽二年,單於來朝,舍之上林苑蒲蕩宮。《通鑒》:是年八月,回紇遣其臣骨啜特勒及帝德將驍騎三千,助討安慶緒,上命朔方左武鋒使仆固懷恩領之。汗血馬、葡萄宮,當指此事。
⑨《魏誌》:陳琳曰:“將軍總皇威,握兵要。”《西征賦》:“耀皇威而講武事。”《禹貢》,“海岱惟青州。”海岱與燕薊接壤。
⑩沈約詩,“遊扮舉仙仗。”《括地誌》:笄頭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涼縣西百裏。“朱注”肅宗自馬嵬,經彭原、平涼至靈武,合兵興複,道必由崆峒。及南回也,亦自原州入,則崆峒乃鑾輿往來之地。
(11)《樂府解題》:“《關山月》,傷離別也。”周王褒詩:“無複漢地關山月,惟有漠北冀城雲。”
(12)《晉?載記》:苻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草木皆類人形,風聲鶴唳,疑以為兵。
成王功大心轉小①,郭相謀深古來少②。司徒清鑒懸明鏡③,尚書氣與秋天遝④。二三豪俊為時出⑤,整頓乾坤濟時了⑥。東走無複憶鱸魚⑦,南飛覺有安巢鳥⑧。青春複隨冠冕入⑨,紫禁正耐煙花繞⑩。鶴駕通宵風輦備(11),雞鳴問寢龍樓曉(12),(此言命將得人,而喜玉業之方興。成王,廣平王俶也。郭相,子儀也。司徒,李光弼也。尚書,王思禮也。東走句,見士慶彈冠。南飛句,見民蒙安宅。青春、紫禁,朝儀如故。鶴駕、雞鳴,帝修子職也。)
①《唐書》:至德二載十二月,廣平王俶進爵楚王。乾元元年二月,徙封成王。劉晝《慎言篇》:楚莊王功立而心懼,晉文公戰勝而絕憂,非憎榮而惡勝,乃功大而心小,居安而念危也。
②《魏誌?賈詡傳》:“策謀深長。”
③《抱樸子》:“運清鑒於玄漠之域。”又《隋書》:薛道衡每稱高構有清鑒。《世說》:何點嚐目陸慧曉心如明鏡。
④《鹽鐵論》:“義高於秋天。”公《哀思禮》詩“爽氣春淅瀝”,與尚書氣爽語合。
⑤《鶡冠》:“德萬人者謂之俊,德千人者謂之豪。”《史記》:沛公時時問邑中豪俊。